书法

书法笔法的基本内容,如工具、用笔、方法,并以各体较有代表性的字帖为例,讲解各字体的学习方法。
篆书

篆书是汉字书法中最古老的一种书体。一般以秦统一六国为时间界线,把篆书分为大篆与小篆两大类。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文字一般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战国时使用的籀文、古文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官体篆书,一般称为“小篆”,相传由李斯整理而定。学习篆书,先要识篆,学习许慎《说文解字》,了解篆书的基本字形规律,然后从整饬规范的篆书入手临习。学习篆书,要掌握中锋用笔的基本功,注意篆书结构的多变和对称,培养基本的造型能力,体会篆书古拙、浑厚、朴茂、整饬的基本特征。掌握了篆书的基本笔法,对学习隶书等书体有重要的帮助。

问: 篆书字形复杂,为什么要首先讲解篆书?通常不是从楷书学起吗?

答: 学习书法可以从楷书入手,楷书是“今体”的基础,学好很重要,但从篆书入门有助于了解汉字的早期字形和基本的用笔方法,体会字的古意。掌握了篆书,对学习隶书、楷书、行书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书法从篆书和楷书入手都可以,关键是理解它们字形之间的关系和用笔方法。初学篆书可先了解篆书基本笔画的组合和笔顺。篆书的基本笔画组合和笔顺虽没有绝对的法则,却有规律可循。一些看似很复杂的结构,只要分解开来,也就不那么复杂了。

问: 学篆书先学什么帖比较好?

答: 篆书的范本很多,有人学《泰山刻石》,有人学《石鼓文》,有人学清代篆书,都是可以的。现在一般学《石鼓文》的比较多。《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与《泰山刻石》的大篆都是勒石铭功的“庙堂文字”。祝嘉先生在《书学史》中对《石鼓文》评价很高:“书体已渐趋于工整,不若周钟鼎文宕逸,气韵亦不及钟鼎文之雄伟。然李斯虽称为小篆之祖,亦难望其项背。”

问: 这么说来,《石鼓文》是大篆的一种?

答: 是的。大篆的主要代表是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甲骨文的笔画是刀刻的,两端呈露锋状,书写时要留意表现劲挺的基本特征;金文是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铭文,笔画朴厚、圆浑;《石鼓文》的笔画近于小篆,而结体还在大篆范围之内。

篆书

石鼓文

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石鼓文

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问: 《石鼓文》是刻在鼓形的石头上的文字吗?

答: 对,《石鼓文》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篆书。鼓的直径约二尺,文字刻于石鼓中间部分,内容是四言韵文,记述秦国国君的游猎之事,所以《石鼓文》又叫“猎碣”。

问: 记述的内容这么古老,是什么年代的文物?

答: 《石鼓文》书刻的年代众说纷纭,早在唐宋时期,韩愈、欧阳修等人就认为是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作,所以又把它称为“籀书”。这一说法现在已经被否定,专家多认为是先秦之作,具体的年代说法不同。如罗振玉等人定为秦文公(前765—前716年)时期,马衡定为秦穆公(前659—前621年)时期,郭沫若定在秦襄公(前777—前766年)时期,而唐兰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时间判断的前后差异有三百多年。

问: 这些石鼓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现在情况怎么样?

答: 直至唐初,石鼓一直弃于陕西陈仓之野(今陕西凤翔一带),也被称为“陈仓石鼓”,又因其地在岐山之阳,又称“岐阳石鼓”。自唐发现后数经迁徙,现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专门有个陈列室陈列石鼓,其中第九鼓的文字已经全部磨损了,其他诸石的文字也磨损严重。

问: 磨损得这么严重,还有临摹价值吗?

答: 有价值。由于书写后经过刻石所形成的点画意味,再加上金石风化的漫漶、模糊、斑驳等因素,《石鼓文》的点画对称而有变化,古朴而生动,有一种特殊之美,和墨迹不一样。它是两周金文向小篆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字体,兼备二者特征。从学习篆书的角度来看,临摹《石鼓文》也是认识大篆和小篆变化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在学习中,要选精良的拓本来临摹。

问: 《石鼓文》适合初学者,是因为它兼备金文和小篆的特点?

答: 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石鼓文》之前,我国没有发现过早期刻石文字,只有殷商时代传下的用青铜刀或玉刀刻契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为后世提供了爽利刚健的审美样式。《石鼓文》产生之前的经典之作,有在陕西出土的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年)的金文《虢季子白盘》,也有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的《泰山刻石》。《石鼓文》在时间上大致居中。就地域书体风格看,这三件书法作品同属秦篆一脉。所以,《石鼓文》是金文向小篆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本,从它入手,可以上溯两周金文,下及秦汉篆书。同时,它又是规整的勒石铭功文字,精到工稳。学篆宜从规矩入手,《石鼓文》“不若周钟鼎文宕逸”,很适合初学入门。

篆书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河南安阳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河南安阳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问: 有传世的好拓本吗?

答: 《石鼓文》传世的善拓本极少,明代嘉靖年间锡山安国氏藏有三种北宋拓本,分别命名为先锋本、中权本和后劲本。这三种善本后流入日本,现在的各种印刷本多依此三种拓本影印而来。

墙盘 (局部)

西周。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篆书

篆书

虢季子白盘 (局部)

西周。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虢季子白盘 (局部)

西周。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篆书

不同版本石鼓文拓本

 

不同版本石鼓文拓本

问: 拓本这么珍稀,《石鼓文》究竟美在哪里?比起金文和《泰山刻石》,有什么特点?

答: 从审美风格上说,《石鼓文》起止圆融,不见笔触,藏锋敛锷,婉转畅达,均整如一,经过了千年的风化漫漶,点画变得劲如屈铁,意态浑穆,呈现出石刻的自然之美。

从具体形态上说,《石鼓文》的字形舒和匀整,横平竖直,整齐端庄,既有金文古拙自然的质朴,又有秦石刻小篆整齐清爽的端妍。

金文时期的字体还没有规范统一,文字的结构具有很大的象形成分,笔顺并无定则,由上而下、由中间至两侧和由外至里的写法都有。由于金文或铸或凿在钟鼎等器物的表面或内壁,器物呈圆弧形且不规整,书写时为了适应载体而依形变化,比较随意自然,形体略长而变化丰富。早期金文还有肥厚的笔画和点团。它与小篆的不同处在于:常使用斜向与环状运动的笔画,因而结构较为开阔,灵活多变。

篆书

毛公鼎

西周。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毛公鼎

西周。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秦代“书同文”,小篆字体成为了统一的长方形,而在石鼓文的时代,字体基本是整齐的方形,但这个方形仍是流动的,并不刻板。从书法创作的角度看,方形字体既端庄,又易于变化。《石鼓文》尽管比金文规整,但仍有错落。在它之前的金文《虢季子白盘》秀美端正,自由活泼,而《石鼓文》勒刻的石面相对平整,安排整齐;和结字体势相同、大小均等、富于整齐装饰性的《泰山刻石》比起来,《石鼓文》又显得灵动自然,富有参差之美。

问: 《石鼓文》用笔都是中锋吗?

答: 篆书用笔,基本是中锋之法,起迄回锋。临摹早期金文中点团及肥厚笔画的用笔则切忌描画,可分解为几笔来写。书写中应特别注意表现笔画的沉厚、拙重、雄强之气,注意轻重有变。《石鼓文》在小篆的端庄之外,还保存了一定程度的金文的自然变化,错落有致,介乎两者之间,质妍参半,舒和之中有团聚之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曾经以“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四句话来形容它,意在说明它古典、工稳、华美的特点。

问: “读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石鼓文》的字形吧?

答: 是的,《石鼓文》的结字虽然基本近方形,仍有丰富的变化。在舒和的字势之中线条舒展自如,使转变化,其直线直而不僵,皆具微妙的曲屈变化;其弧线畅而不滑,动而有节奏感,方中有圆,直中有曲,我们要在临习中细细体会。

临摹时,我们要注意其平正端庄与错落向背、方圆斜正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平正为主,斜线为辅,要研究这种变化统一在具体每一个字中的表现。

问: 原帖是刻石,现在要用毛笔临摹它,有什么技巧?

答: 由于原碑文较模糊,临习者要善于探微鉴玄,善于参照后代书家临摹的墨迹,举一反三,透过刻石去体味其字形书写的原理,表现碑刻的笔法和美感。

临习《石鼓文》有两种方法:一是忠实于原碑的字形结构,以毛笔自然挥运;另一种则追求斑驳古厚的审美特点,写出石刻的味道,两种方法都可以。无论哪种方法,都和临摹其他字体一样,不能描摹,要自然书写,强化它的“书写性”。《石鼓文》藏锋圆劲,要用毛笔自然地写出这种味道,需要我们在临习过程中实践和领悟。清人及近代临习《石鼓文》的优秀作品很多,从中可以看到前人是如何解决笔法问题的。

篆书

临石鼓文四屏 (局部)

吴昌硕,近代。纸本,每屏纵131厘米,横34厘米,日本朝见清隆藏。

 

临石鼓文四屏 (局部)

吴昌硕,近代。纸本,每屏纵131厘米,横34厘米,日本朝见清隆藏。

篆书

临石鼓文

吴昌硕,近代。纸本,纵136厘米,横66.7厘米,日本私人藏。

问: 能结合《石鼓文》的笔画,详细地讲解一下具体书写方法吗?

答: 《石鼓文》的点画有弧线和直线两种。点写作短线,转折也多在方圆之间有弧线意,所以比起其他书体,其点、钩、撇、捺、折、挑等一律省去了。点画基本没有轻重提捺的变化,圆融匀停,内含筋骨,起止处藏锋,圆润中笔触含而不见,临摹时用“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之法,行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写“横”的时候,要逆锋起笔,先向左起势,然后圆转用笔,回锋向右行笔,书成一横,至收笔处亦如是,圆转回笔藏锋。

写“竖”写“弧”的道理也是一样的。运笔要饱满,书写过程中不疾不徐,时时调整笔锋,不使散笔平刷,裹锋而行,使笔画有圆融的立体感。

临写的时候,要注意运笔时转指捻管,使笔锋得以调整。包世臣说邓石如写篆用笔“悬腕双钩,管随指转”,就是这个意思。

《石鼓文》中重复的字很多,如“君”“子”“马”“车”等,有利于初写者反复练习,掌握要点。

问: 临摹《石鼓文》,要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算佳作呢?

答: 用笔上,苍劲中见畅达,秀润中见骨力,达到这种“苍”“畅”“润”“力”,就是好的作品。祝嘉先生曾说:“字要写得苍古为好,就是孙过庭《书谱》所说的‘人书俱老’。但不可偏于枯劲,所以要秀润。秀是好的,但又忌偏于嫩弱,所以秀要像春松之秀,勿像春柳之秀。”临摹《石鼓文》,既可以像“春松”之秀,也可以像“冬松”之朴,但无论笔画肥瘦,偏秀还是偏苍,都要运用中锋的笔法,强调“形”和“意”的统一。

问: 有哪些临《石鼓文》的名家,可以供初学者借鉴?

答: 清代到近代,有许多书家写《石鼓文》,我认为最好从吴昌硕入手学习,得其“毛”“湿”“苍”“润”的审美趣味。吴昌硕一生以篆书成就最高,而行草书亦得力于篆书。他的篆书从《石鼓文》中得益最多,在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魅力。他早期的临习工稳秀逸,中期将其结体易方为长,取欹侧之势,与原碑拉开距离,晚年个人面貌凸现,遗貌取神,用笔凝炼遒劲,气度雄沉,恣肆烂漫,苍古老辣。六十五岁时,他自记《石鼓文》临本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他晚年气度雄沉的篆书真可谓大境界,用《石鼓》写自己的意趣,均为自家法,是一种新的创造,是篆书史上的“新经典”。初学者从吴昌硕《石鼓文》入手,可以看清用笔,加上吴昌硕对字形的改造和对用笔书写性的强化,更容易得法。

问: 吴昌硕的篆书用笔有什么独到的特色?

答: 吴昌硕七十一岁时,在一副篆联上称:“近时作篆,莫郘亭(友芝)用刚笔,吴让老用柔笔,杨濠叟(沂孙)用渴笔,欲求于三家外别树一帜难矣。余从事数十年之久,而尚不能有独到之妙,今老矣,一意求中锋平直时有笔之随心之患,又何敢望刚与柔与渴哉?”他在用笔上追求刚、柔、渴的融合,因此篆书作品给观者一种“耸肩”的感觉,在字形上打破常见的平正,有出人意料的创新。

篆书

赠沙孟海石鼓文轴

吴昌硕,1926年。纸本,纵105厘米,横29.2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篆书

扁舟遁世篆书联

吴昌硕。纸本,纵142厘米,横30厘米,浙江安吉吴昌硕纪念馆藏。

问: 与《石鼓文》一样有影响的,还有《泰山刻石》?之后的秦代还有哪些著名的篆书作品?

答: 是的。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曾四次东巡,途中为颂其显德而昭明天下,在多处刻石,如《琅琊台刻石》所记载:“群臣相与颂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这些纪功刻石,均以标准而规范的小篆写成,大小划一,粗细一致,充分体现了秦王朝威严、博大的气象。

《史记》中著录的秦代刻石文献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现存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相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

问: 和《石鼓文》比起来,这些小篆有什么特征?

答: 小篆是篆书发展至高峰期的标准体,用笔纯净、圆润、稳健、流畅;笔画均匀,结体规范,向上或向下引长的笔画成为其强调纵势的主要特征。

具体说来,秦代的刻石结体匀称,字形呈长方,上下取纵势,偏旁部首基本固定;笔法圆转婉通,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笔画委婉而刚劲,富于端庄美和肃穆气;虽笔笔独立,但在章法上有行有列,森严有度,并由其纵势产生了行间大、字距小的布白特点。

篆书

泰山刻石

(传)李斯,秦代,前219年。北宋拓本,纵27.8厘米,横14.3厘米,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问: 小篆的笔画和大篆有什么异同呢?

答: 小篆的基本笔画有直画与弧画两种。直画有横、竖两类,起收均用圆笔藏锋,运笔以中锋平移,笔画无起止,无明显粗细变化,匀净圆浑。弧画的起笔、收笔与直画无异,只是中途作弧形运行,笔锋始终在一个毫面上自转运动,以保持笔画的粗细一致。书写时要注意利用运笔的动势,使点画流畅,不能松散。

问: 小篆的结体和章法也都受到纵势的影响吗?

答: 是的。小篆的结体呈纵势,上紧下松是其特征。小篆的宽与高的比例大致为2:3,其结构以左右对称者居多,体态端庄稳定。小篆的左右布白均匀,上下则收放分明,但也有穿插避让和呼应。

篆书

秦诏版拓本

启功旧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小篆的章法一般为字距、行距均等的直线平匀式。较自由的小篆章法如秦诏版中简率的一路,则因大小变化打破了平匀,但仍然取纵势,有节奏感。

问: 小篆不是以规范著称吗,还有自由简率的一路?

答: 小篆中另有活泼自由的一路,以秦代诏版铭文中简率、天然的作品为代表,这些作品多出于下级官吏和民工之手,结体奇古,笔画刚峻。在学习规范的小篆之余,亦可涉猎于此,以增生动之气。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以李斯为代表的秦东巡刻石的小篆书法,后世庄重场合的碑额、墓盖等,均受这种书风影响。

问: 学写小篆,可以临摹这些刻石吗?

答: 当然可以。这些石刻有的不太清楚,不容易把握,临习中要注意辨别字形。临习小篆可以选择《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的临本以及清代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近代王福庵等人的篆书作品。

篆书

说文解字叙 (局部)

赵之谦,清代。纸本,纵32.4厘米,横57.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问: 那之后的汉代有保存得较好的碑刻吗?

答: 东汉著名的篆书碑刻有《袁安碑》和《袁敞碑》,二碑风格相似,笔画清晰,其中垂露竖作悬针状,为秦代石刻所无,作品中吸收了新的笔法。另一个性鲜明的碑刻是《祀三公山碑》,气势宽博,方劲雄伟,结体圆方结合,有长线下垂,也有斜直的笔画。其篆似篆体而实用隶书笔法,章法错落,结体上以隶仿篆,多见方折,后世称为“缪篆”,有点类似汉印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河南登封县嵩山南麓的《启母祠阙》《太室庙阙》和《少室祠阙》上面的篆书,但多已漫漶。

汉代还有一种碑额篆书,字数不多,但位置显著,刻写精良,常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使用,多端庄方整一路。如《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鲜于璜碑》《韩仁铭》《白石神君碑》《张迁碑》等碑额,这些碑额上的篆书是典型的汉篆,带有明显的装饰性。

问: 汉代的篆书依然是小篆吗?有什么特点?

答: 西汉时期通行的依然是小篆,但受到同期隶书的冲击,纯粹的小篆作品已经非常少见了。在汉代,篆书退出了实用文字领域,隶书取而代之。汉代需要装饰和美化时才使用篆书,一般称为“汉篆”,如汉铜器铭文、汉碑额篆、汉印缪篆等。除了文字表意功能之外,这时的篆书更突出形式之美,根据所附器物的形制特点进行艺术变化,突出了装饰价值。因为隶书的大盛,篆法出现了不少隶变、讹变,用笔除与小篆相同外,还常常在起笔、收笔处表现出隶书用笔的特征,甚至有类似波挑的笔意出现。如用笔易小篆之委婉为方折,具有隶意。这种渗入许多隶变形构的篆书也是汉篆的特色。

问: 汉代的篆书可以临习吗?

答: 当然可以。清代中叶之后,篆书的临习范围也得以拓展,除小篆、金文外,也有书家专一学习汉碑及汉碑额上的篆书,汉代金文也开始得到书法家的重视,于是除大、小篆外,又有汉篆一脉。

汉篆与同时代的隶书相通,已发生隶化,其结构时有不合《说文》之处,因此不能完全以《说文》来判断其正误。应注意掌握篆书隶化的基本规律,多积累汉代碑刻、砖瓦文字、汉金文字、印章文字等资料。临习汉篆的优秀范本有《祀三公山碑》《袁安碑》《天发神谶碑》《王莽新嘉量》等。

此外,学习汉金文时还可与秦诏版结合起来临习,吸收其共性特点,以增强变通的能力。

篆书

袁安碑 (局部)

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92年。原碑高153厘米,宽74厘米,河南博物院藏。

 

篆书

袁敞碑 (局部)

全称《汉司空袁敞碑》,东汉,117年。残石高78.5厘米,宽71.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问: 篆书使用得越来越少了,汉代之后还出现过著名的碑刻和书法家吗?

答: 当然有。魏晋时期的篆书作品虽然比较少,但刻石中艺术性较强的如三国东吴的《天发神谶碑》,字势雄伟,体势方整,横竖之起笔用同期隶书的“折刀头法”,纵画垂针出锋,像韭菜一样,世称“倒薤叶”;还有《禅国山碑》,笔意与《天发神谶碑》差不多,笔画显圆浑厚实苍茫之气,醇古隽逸。

唐代出了一个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宣和书谱》称“有唐三百年以篆称者,惟阳冰独步”。李白赞他“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词又炳焕,五色罗华星”,评价很高。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把他和张旭、颜真卿的书法并列为“神品”。李阳冰研习篆法三十载,篆书用笔圆劲,结体端严。此外,盛唐篆隶有影响的还有擅长篆籀和“飞白书”的史惟则。

书法史上把秦代的李斯和唐代的李阳冰并称为“二李”。他们奉《泰山刻石》为习篆的正宗,其主要风格是工稳、平匀、整齐。学习“二李”的书家容易陷入“描字”的路子,缺乏生机。直到明代末年,赵宧光始开篆书用笔注重情趣变化之先,书写快而生动,摆脱了刻板的形态。

清代中叶,碑派崛起,篆书艺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书法家打破了秦以来粗细一律的“玉箸篆”模式,在篆书用笔中融入了楷、隶、草等书体提按起收的笔意,更在笔画的起止处增添了情趣,使起笔有方圆,收笔有留放,笔画也有了粗细变化,生机盎然,从而大大丰富了篆书的内蕴和节奏变化。

篆书

天发神谶碑 (局部)

又称《天玺记功颂》,西晋,276年。宋拓本,故宫博物院藏。

 

篆书

三坟记 (局部)

李阳冰,唐代。宋代重刻本,西安碑林藏。

清代篆书成就超越了前代,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清代篆书的代表书家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徐三庚、胡澍、吴大澂、杨沂孙、吴昌硕、黄士陵等人的篆书均各具神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临习篆书的范本。临习他们的篆书,运笔之法与大小篆书并无大异,要特别体会清人起笔和收笔处不同的装饰方法,并注意其结字疏密、开合、对比的变化。

问: 能举例详细谈一下清代篆书的代表人物吗?

答: 清代中期,出现了一位在书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法篆刻家——邓石如。他的篆刻在浙、皖之间另立邓派,开了“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的风气,用刀变前人的迟涩为刚健苍劲,打破汉印模式而立新格;他的篆书在李斯、李阳冰小篆的基础上,兼取篆隶,结构求疏密开阖变化,用笔中侧互见,方圆兼备,开创了篆书的新风,对后来的书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对邓氏的篆书作了概括而准确的评价:“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即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邓石如是清代篆书的重要代表。

问: 邓石如是怎样实现这种开创意义的呢?

答: 他和前代人相比,去掉了工艺性很强的“描”篆方法,用笔自然地去“写”篆,突出了书写性。顺应毛笔工具的自然状态,打破了篆书技法上的神秘面纱。所以康有为说:“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僮,仅能操笔,皆能为篆。”这种变化也正是回归了古人自然书写的方法。

篆书

篆书七言联

邓石如,清代。纸本,每联纵133厘米,横28厘米,安徽博物院藏。

问: 邓石如的这种方法是不是影响了很多书法家?

答: 继邓石如篆书之后能自成一家者很多,如我家乡扬州的吴熙载,师承邓氏,在邓氏篆书中稍加虚灵,更为飘逸纯熟。徐三庚进一步夸张了邓氏篆书的疏密对比之美,以流动飘逸为特色,在日本影响很大。赵之谦继承邓氏融合秦汉的思想和用笔的技巧,能于方劲严整之中见秀姿,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有我前面提到的吴昌硕,也是受到邓石如的影响而自创新面目的。

问: 和邓石如比,他们的成就怎么样呢?

答: 邓石如作为开派大家,未必是完美的,但是他的作品样式和创作观念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邓派的继承者如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在创作的很多方面可以说超过了邓石如,他们各取邓氏之局部而发展自己的风格,但不能因此否定邓石如开派的历史贡献。

篆书

篆书六言联

徐三庚,清代。纸本,每联纵102.2厘米,横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篆书

陆机演连珠篆书四条屏 (局部)

吴熙载,清代。纸本,每屏纵155厘米,横40厘米,西泠印社藏。

 

篆书

篆书急就章

赵之谦,清代。纸本,纵112.4厘米,横46.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学习篆书,是中国书法入门的重要途径。解决“识篆”的问题,能识篆字而后能写,进而能巩固中锋运笔的基本功,体会篆书点画书写的质感。把握篆书结构在对称中的变化,可提高书写字形的准确性。学习篆书要体会其古拙、浑厚、质朴的气息,对于理解碑法实践和理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学习篆书,要强调“书写性”,不能光“描”“摹”字形,这种“写”,要在书法学习中一以贯之。

下一篇:隶书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