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书法笔法的基本内容,如工具、用笔、方法,并以各体较有代表性的字帖为例,讲解各字体的学习方法。
隶书

隶书是古代最常见的书体之一,萌生于战国初期篆书的手写草体,成熟并盛行于汉代。从笔法上来说,隶书笔法明显比篆书丰富,结体也由纵势变化为横势。隶书基本具备了汉字点画的多种形式,是楷书形成的前奏。学好隶书,对于巩固篆书笔法和认识楷书笔法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问: 上一课说到,从汉代开始,隶书在实用中逐步取代了篆书,那么什么阶段的隶书最成熟,最值得临摹学习呢?

答: 汉代的隶书已经很成熟了。汉武帝初年以前的西汉初期隶书,仍然遗留着很多篆书的字形构造,而汉武帝中后期的简牍上,这种篆书形构的痕迹则越来越少,此时汉隶已经成熟了。

学习隶书,主要临摹汉代的碑刻。汉碑法度谨严、成熟、优美,学隶从汉碑入手最易得法。

隶书

五凤二年刻石

西汉,前56年。原石高50厘米,宽约70厘米,拓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此石1191年重修曲阜孔庙时得自鲁灵光殿基西南太子钓鱼池,康有为认为此刻石为“汉隶之始”。

文字: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

 

问: 汉代之前有隶书吗?

答: 秦代就出现了隶书。我们把秦隶称为“古隶”,把西汉初期看成是秦隶至汉隶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隶书尚属古隶,而西汉武帝时代起至东汉末年可称为汉隶阶段。

隶书

武威《仪礼》简 (局部)

约前28—前25年。甘肃省博物馆藏。

内容是九篇完整的《仪礼》,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完整地保留了成熟汉隶的风貌。

问: 汉代隶书在结体上有什么特征,和篆书有什么不同?

答: 隶书在结体上的基本特征是“平画宽结”。横平竖直、平稳匀称是汉碑隶书结体最基本的特点,布白均匀,表现出一种肃穆严整的静态美感,静中有动,平中有斜,在静态中寓动势,在变化中得平衡。

隶书和篆书的不同之处在于:篆书呈纵势,隶书呈横势;篆书繁复,隶书简便;篆书笔画基本粗细一致,纯用圆笔,转多折少,主笔次笔不明显,隶书笔画则有粗细轻重之分,用笔有提顿,起笔有方圆,还有了明显的主笔和次笔的区别,主笔变粗、变重,次笔较轻、较细。

问: 怪不得隶书的字形看上去是扁扁的长方形,它的横势是怎么实现的呢?

答: 隶书主笔的运动势态是横向的,用笔横势明显,但隶书字形并不全是扁的,常常是扁的、方的、长的交错出现,显得生动而有变化。

问: 隶书的横画很重要吗?主要有哪些写法?

答: 是的,横画是隶书最基本的笔画,也是最富变化的一种笔画。汉隶的横画,有“平”“弧”两种。起笔和收笔又有“方”“圆”之分,方笔用侧锋逆入,如《鲜于璜碑》《张迁碑》,汉简则常用侧锋直按;圆笔用藏锋,来自篆法,长横波势重按,形成“蚕头”。收笔时,圆收像“雁尾”,方收像“折刀头”。

圆笔平画的基本笔法为逆锋起笔,提笔圆转,再中锋行笔,提笔回锋收笔。方笔平画的基本笔法是起笔直下,然后提笔翻折,后面中锋行笔相同。弧画是呈拱形的横画,有一定弧度,与圆笔平画一样,只是呈弧势上拱,富于弹性。

问: 竖画也是这样吗?

答: 竖画的起笔、收笔也有方圆之分,书写方法与横画的方笔、圆笔相似。

问: 能举几个关于“圆”“方”的著名刻石的例子吗?

答: 汉碑中典型者,圆起圆收如《华山碑》《曹全碑》,方起方收如《礼器碑》《张迁碑》,方起圆收如《鲜于璜碑》,圆起方收如《孔羡碑》。要注意的是,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总体笔画态势,书写临摹时可灵活处理。

隶书

鲜于璜碑 (局部)

东汉,165年。碑高242厘米,宽81—83厘米,天津博物馆藏。

 

隶书

曹全碑 (局部)

东汉,185年。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西安碑林藏。

 

“波挑”也叫“波折”,就是之前提到的“雁尾”,指收笔出现的上挑的动作,在一个字中通常只用一次,有“雁不双飞”之说。“波挑”有“横波”和“捺波”之分。“横波”相当于楷书的主笔横画,起笔逆锋圆转,形似“蚕头”;中锋运行,略按;顿笔渐提,至末尾重按,然后侧锋挑出,呈“雁尾”状。“捺波”相当于楷书的捺脚,写法与横波“雁尾”相似,楷书的捺脚就是从隶书的“捺波”演化而来的。

“掠笔”也就是楷书中的“撇”,相当于相反方向的“波挑”。在向左挑出时,节奏和用笔上趋向规整。掠笔的收笔有“出锋”,有“回锋”。出锋的方法为起笔逆锋,中锋下行,渐按,向左渐渐提笔出锋;回锋的方法为起笔逆锋,中锋左行,渐按,提笔向上回转收锋。

隶书的“掠笔”与“波挑”是与篆书完全不同的用笔,是篆书草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打破篆书原始用笔形态后定型的两种笔法。它们共同构成左掠右波的形态,使体势开张,左右相对平衡,成为隶书用笔的显著特征。

问: 横竖撇捺都讨论过了,隶书笔画中的“点”有什么特点?

答: 隶书的“点”实际上是平画、竖画、掠笔与波挑的缩短,用笔与“横”“竖”“掠”“波”的用笔相通,常常写作短线。需要注意的是,隶书中的“点”与楷书中的“点”完全不同,如果写成楷书中的“点”,用笔便“不古”。我常常说“隶书无点”,就是这个意思。

隶书

张迁碑 (局部)

东汉,186年。碑高314厘米,宽106厘米,泰安岱庙藏。

 

隶书

孔羡碑 (局部)

三国魏,220年。拓本每页纵约32厘米,横19厘米,上海图书馆藏。

问: 隶书的用笔,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答: 写隶书用笔上要注意“逆锋”和“藏收”。清代人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曾说:“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意思是说笔笔逆锋,笔笔藏收。米芾也曾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虽不是说隶书,但道理是一样的,董其昌也强调这一点。

此外,字形上要注意“形方”而“势圆”。所谓“形方”,指点画和结体的方正;所谓“势圆”,指整体形态饱满浑融。明代的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强调用笔的“势圆”和结字的“形方”,两者皆备,形神两合。

问: 除了用笔以外,汉隶刻石还有什么特点呢?

答: 从章法上来说,汉隶的行列整齐而有变化。汉代许多碑刻因章法与书法配合而相得益彰,这表明当时人对章法有自觉的认识。汉代隶书的章法多为行距均等的直线平匀式。由于字距大而行距小,在章法上造成一条条横向的空白,而这些空白又因字形的长短出现纵向起伏的节律变化。

问: 这种行列的规律,是不是与那时用竹简写字有关系?

答: 是的。汉碑的章法从简书章法演变而来。汉代的简牍形状窄长,上面一般只写一行或两行字,再编次成篇,就形成了特有的章法:许多竹简、木简编在一起,就需要横势很强的字体将每根简的左右空间撑足,突出字距。

这种章法对碑刻有很大的影响:转移到碑石和帛上书写,则形成了字距大于行距的章法,字格多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长方形。

问: 这样说来,隶书的字形又扁又方,写之前要先画出格子吗?

答: 没错,初学者可以在纸上先折出横式的长方形格子。汉代碑刻篇幅大,行字多,种类多,字距大于行距,所以字格呈长方形。汉碑中的一些庙堂名碑,结体就是扁方形,如《礼器》《乙瑛》《史晨》《曹全》《张迁》诸碑,以及《熹平石经》、摩崖《西狭颂》等,行列都很整齐,《鲜于璜》《张景》诸碑及《朝侯小子残石》等还用刀画出了正方形的棋格。直到明清时期,隶书作品依然大多采用这种章法,有时还进一步增大字距,缩小行距。按照这种章法书写,字形大小相仿,也比较工整。

临习隶书,折格时须折成近于方的长方形,切勿在扁格中写隶书,那将破坏隶书本身的形式美感。这种书写方法熟练后,可采用上下字距小、左右行距大的章法进行创作,甚至不用再在纸上折出格子了。

问: 汉代所有的碑刻都是这样行列整齐的吗?

答: 不一定,汉代也有一些碑刻是有行无列的,如《三老讳字忌日碑》《祀三公山碑》等,《莱子侯刻石》《太室石阙铭》《许安国祠堂题记》等碑上还画有行线以间隔和增加行气。所书刻的字长扁不一,随形而异,显得生动而活泼。由于字距靠得较近,行距稍宽,贯气而紧凑。

问: 那么,是不是还有无行无列的情况?

答: 确实有。汉代的一些摩崖、崖墓题记就是无行无列的状态,如《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刘平国碑》《杨淮表记》等。字刻在天然岩壁上,石面不平整,时有石筋和裂纹,刻字时须避开这些障碍,虽有行而不直,故不成行列。这种章法看似散乱,其实不易经营,所以它们的字形有时大小悬殊,彼此错落,互相让就;笔画都较细,字较率意,穿插而生奇趣。我们在临摹中可以汲取这种经验,但初学者不太容易把握,最好在书写十分熟练之后再适当借鉴。

隶书

熹平石经 (残石)

蔡邕等,东汉,175年。碑高196厘米,宽97厘米,拓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今字石经”,是官方校定儒家“七经”的刻石,共四十六石,流散各地。

隶书

莱子侯刻石

新莽,16年。刻石长79厘米,宽56厘米,邹城市博物馆藏。

碑文: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

 

隶书

朝侯小子碑 (残石)

约汉代。碑高86.5厘米,宽81.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朝”之上一字已损,墓主不可考,以首行有“朝侯之小子也”几字而得名。

 

隶书

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 (局部)

东汉,66年。原石现存汉中博物馆。

俗称《大开通》或《开道碑》。此石记载了汉中太守钜鹿鄐君奉诏开通栈道的事迹,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摩崖刻石。

 

问: 写汉隶除了字形、章法外,还要注意什么?

答: 最难的一点,是体味汉碑的共性,汉碑的“味道”,也就是“古意”。元代郝经曾说:“凡学书,须学篆隶,识其笔意,然后为楷,则字画高古不凡矣。”隶书的这种古雅质朴的味道,是点画、结字和章法相结合而形成的,我们在学习中要能体味出这种“汉味”和“古意”。

问: 这种“古意”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答: 还是来源于篆书的笔法。篆书笔画均匀,用笔时无明显提按变化;汉代的隶书承袭这种笔法,笔画中段饱满,只是在写“波挑”时两端顿按发力,笔画中段稍加提笔。写隶书,不宜过分强调“波挑”,略有其意即可,若“波挑”太过则俗。

问: 现存的汉代碑帖很多,新手学哪一种能尽快掌握隶书的这些特征呢?

答: 很多经典的汉碑都可以学。初学者可以挑选规律性强、字数多的汉碑,比如《礼器碑》等。

问: 能介绍一下《礼器碑》吗?

答: 《礼器碑》立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是汉隶中的名作,又称《韩敕铭》,为鲁相韩敕所立。此碑无碑额,四面刻字:碑阳刻序,铭及鲁相韩敕等九人之名,计十六行,每行三十六字;碑阴分三列,每列十七行;右侧分四列,每列四行;左侧分三列,每列四行。各部分为一人不同时期所刻,内容为建碑时每个捐款人的官职、姓名等。这块碑在清代就已经很有名了。

问: 清代人很推重这块碑?

答: 是的。清代名家王澍最为推重此碑,他在《虚舟题跋》中称:“隶法以汉为极,汉隶以孔庙为极,孔庙以《韩敕》(《礼器碑》)为极。此碑极变化,极超妙,又极自然,此隶中之圣也。”又把《礼器碑》和《乙瑛碑》《史晨碑》相比:“吾以《孔和》(即《乙瑛碑》别名)《韩敕》《史晨》三碑举似学者,以为遒古莫如《孔和》,清超莫如《韩敕》,肃括莫如《史晨》,三碑足概汉隶。其实《孔和》《史晨》二碑皆各就一偏而诣其极,唯《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评价极高。

问: 刚才您提到了,《礼器碑》的用笔是“方起方收”?

答: 是的。《礼器碑》体势的基本特点是守正而不取险,外多方整,起笔出锋多方笔,很可能和凿刻刀痕有关。《礼器碑》由于突出了“方笔”劲挺的特点,被后人追认为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派的风格。

问: 专用“方笔”,笔画容易尖露吧?

答: 是的。魏晋时一些碑版,如《受禅表碑》《孔羡碑》《曹真碑》《正始石经》《皇帝三临辟雍碑》等,渐趋尖露,少厚重之感,到唐隶时古意全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专用方笔,不用圆笔和圆势,字形肥大但笔扁“气”薄。

汉代的摩崖石刻大多是椎凿而成,笔画直率拙朴,多呈圆笔。汉代早期的隶书,刻工虽然粗率,但笔画波磔少,圆笔成分也更多,而更显得古拙“气”厚。《礼器碑》虽然主要用方笔,但有机地融合了圆势,这一特征要在书写中体会。我们学习《礼器碑》,要透过方笔,看到圆笔和圆势的意义。

隶书

礼器碑

东汉,156年。碑高227.2厘米,宽102.4厘米,曲阜孔庙藏。

 

隶书

礼器碑 (局部)

和其他汉碑一样,《礼器碑》为铭石书法,有些是不按书迹原貌来刊刻的,经过刻工的再加工,形态中已经有了刀法的成分,这样,所谓的“笔法”就被“刀法”隐去了。《礼器碑》字形工整,笔画经刊刻后,起讫、转折处都有了棱角,呈方形,所以很多人认为临隶书《礼器碑》必须纯用方笔,其实不论追求方劲还是遒美,隶书的笔画形态都应该是多样化的。

问: 我们在临摹隶书时可以灵活变化吗,比如写得更粗、更大、更瘦、更宽等等?

答: 在掌握了隶书的一些共性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个人的审美爱好,在临习中加以改造和变化,或增秀,或增朴,或用粗笔,或用细笔,或偏整齐,或偏错落。《礼器碑》用笔瘦劲挺拔,寓烂漫于跌宕之中,开合聚散,富于变化,在学习时也可以灵活把握。

问: 那么,章法上也可以灵活变通吗?

答: 当然可以。比如临摹《礼器碑》的时候,既可以突出清劲秀美的一面,把字距行距拉开,显得更加空灵洒脱,也可以走朴茂挺峻的路子,字距行距紧凑,增加醇古缜密的感觉。我在学习中,常常两种方法交叉使用。

隶书

临礼器册 (局部)

何绍基,清代。纸本,每页纵29.5厘米,横42.7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问: 有哪些与《礼器碑》风格相类的可以结合一起学习?

答: 《阳嘉残碑》《曲阜陶洛东汉残碑》《杨叔恭残碑》《孔宙碑》等都与《礼器碑》风格相类,结体紧密而绰阔,于峻拔流畅中显宏博之趣,也可以参照临习,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隶书

乙瑛碑 (局部)

东汉,153年。碑高260厘米,宽129厘米,曲阜孔庙藏。

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此碑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是学习汉隶的范本。

 

隶书

受禅表碑 (局部)

三国魏,220年,碑高322厘米,宽102厘米,原石现存河南省临颍县繁城镇受禅台。

问: 虽然说隶书的笔法和“古意”都来自篆书,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些汉碑,有些字看起来似乎也和我们今天常用的楷书很相似啊?隶书和后来兴起的楷书有什么区别呢?

答: 关键还是笔画的转折。篆书笔画均匀,收笔顿笔回锋;隶书则在字体上完全脱离了象形,将篆书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形方而笔圆,所以看起来更加接近“今体”的楷书;魏碑的笔画是提笔换锋后重按斜向内折;到了唐代的楷书,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都用提笔暗度换锋,笔画两端逆回锋且下按作顿笔,中段则提笔运行,所以两端粗而中段细,这些楷书转折的笔法,在隶书中都还没有。

另外,楷书的用笔讲究藏头护尾,起笔逆锋,而汉碑隶书转折处皆方折,不作顿驻,也有断开分作两笔写的。掠笔的收笔,隶书多作回锋顿笔,而楷书却出锋,二者相反。从篆书的单一均匀到隶书再到楷书的逐渐丰富,是笔法的发展规律。隶书追求朴茂,不宜将楷书提按笔法用于隶书,提按愈多,朴茂愈少,这是学习隶书时要注意的。

问: 除了笔画,它们的字体结构也有区别和联系吗?

答: 当然有。书体发展到北朝碑刻时,出现了“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两大类型。

隶书

倪宽赞 (局部)

褚遂良,唐代。纸本,纵24.6厘米,横170.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相对隶书而言,“斜画紧结”的魏碑是一种新书体,具体来说,横画皆向右上欹斜,结构紧密,如北魏《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等都有这个特点。而“平画宽结”继承了篆书结构的笔画特征,在隶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虽然隶书中也有少量的“斜画紧结”出现,但绝大部分是横平竖直、结体宽博的。“横”画平正,字心宽绰,多上齐,写作“并头”。凡数笔平行的笔画,一般不作长短参差变化,或者长短一样,或者是由短到长。左右两竖多垂直,或作对称斜势。隶书中几乎没有“点”和“钩”,“点”和“钩”实际上是平画、竖画、“波挑”、“掠笔”的浓缩,一般处理为短线,如短横、短竖等,这个问题在前面也曾提到。

楷书完全不同,横画多欹斜,中宫宜收紧,即“字心贵聚”,多下齐,左右结构的字,不可并头。楷书的大多横画都向右上斜,而竖画有内抱、背分和取斜势,所以结体就比较丰富了,比如今天的楷书结构是“斜画紧结”,但四山摩崖石刻的楷书,结构方式就和隶书很接近。

隶书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局部)

北魏,高约35厘米,宽52厘米。“龙门二十品”指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此为“龙门二十品”之一,无纪年。

 

此外,篆书讲究对称统一,楷书讲究参差变化,而隶书在结体上讲究整齐中有变化,注意揖让参差,呼应收放。隶书的揖让穿插不如楷书丰富,但高低参差却广泛应用。其中侵右避左、左让右放的处理方法,开了楷书左右揖让的先河。许多在楷书结构中极少出现的形式,在汉碑隶书结构中却是十分常见的。隶书部首结构间的相对独立性要比楷、行、草书强得多,但点画间的呼应,结体的俯仰顾盼之势,也时有显露。隶书中突出主笔的处理方法,已开楷书先河。

问: 听您这么说,隶书和楷书的关系也很密切啊,能具体举一些例子吗?

答: 比如《礼器碑》中的“龙”字,左右参差不齐,左下“月”的右竖伸长,左掠轻,右波重,但左部笔画多,右部笔画少,在参差中达到了平衡;又如《礼器碑》中的“食”字,“人”部掠笔放出,捺笔轻收,而“良”波折长出,十分舒展,突出主笔,既安稳又舒展,这种重主笔的处理方法是楷书的先声。

再比如,《礼器碑》笔画的整体特征,横平竖直,布白均匀,变化中得均衡。其中的“秦”字,表面上看重心不稳,上下竖不在一个支点上,上竖偏左,下竖偏右;“禾”字的竖作弯曲的位移,达到动态的平衡;“四”字则相反,横不平,竖不直,略有弯曲,这种方法就打破了原来呆板的字形,在不平稳中求得了平稳。

问: 除了汉代碑刻以外,还有哪些隶书作品可以学习呢?

答: 除了从汉碑入门外,学习隶书还可从近代出土的汉代简牍书和帛书墨迹中汲取营养。汉代遗墨保存了大量江淮和西北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士的书写风貌,是隶书宝贵的艺术资料,构成了与汉石刻隶书不同的另一种审美类型。

隶书

礼器碑 (局部)

 

问: 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简牍隶书?

答: 简牍隶书是当时实用通行的文字,其可贵在于是墨书手迹。现在出土的集中在西北和江淮地区。西北地区的汉简多出于边陲将士之手,以粗犷大方、率意为主要特征,用笔随意,点画跳跃放纵,结体简化。江淮地区的汉简多为古代典籍,书手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书风文雅沉着,结构严谨,在便捷中注意美化。汉简墨迹比汉碑更加丰富,用笔正侧交杂,粗细长短变化多端,字形大小不一,斜正互生,不拘一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墨迹包含了后世章草、今草、楷书等常用的许多丰富的笔法,为学习隶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隶书

敦煌汉简中丰富的笔法

问: 后世还有哪些可以临习的隶书作品?

答: 清代是隶书复兴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隶书大家,如郑簠、金农、邓石如、桂馥、伊秉绶、何绍基、陈鸿寿、赵之谦等。他们的隶书以汉碑为基础,但又独具匠心地掺入草、行、楷、篆书的笔法,为行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变化内容。

清代隶书和汉隶不同在于:清人强化了书写性,和汉隶由刻工所刻写不同,其书风也有不同。如金农、邓石如、伊秉绶等突出隶书的金石之气,老辣苍劲,而郑簠、吴让之、赵之谦等注意秀润之气,飘逸古雅。

隶书

唐韦庄对酒诗轴

郑簠,清代。纸本,纵127厘米,横56.7厘米,天津博物馆藏。

 

隶书

咏风觞月五言联

伊秉绶,清代。纸本,每联纵123厘米,横20厘米,山西省博物馆藏。

通过隶书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它和篆书的不同:篆书的纵势在隶书中转变为横势;篆书中复杂的笔画在隶书中简化;篆书笔画多用圆笔,粗细一致,转多折少,主次笔画不明显,而隶书用笔有顿挫,起笔有方圆,点画有粗细,主笔和次笔在书写中明显增多。最为重要的是,隶书中“波挑”和“掠笔”的运用,是最为鲜明的用笔特征,也是隶书一体区别于篆书和其他书体的重要标志。

上一篇:篆书
下一篇:楷书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