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包括晋楷、魏楷和唐楷等种类,是书法入门常学习的字体。楷书从汉代隶书演化而来。在隶书转变为章草和今草的过程中,产生了楷书的笔法。魏晋时期,楷书与正在形成的行书相互作用,对彼此的定型产生了一定影响。从锺繇、王羲之等人的楷书看,其时楷书已相当成熟。楷书最初产生于民间,其后再由文人整理,使之规范,从而达到成熟。到了唐代中期,楷书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形成了“唐楷”。从汉末至东晋的非隶非楷者,到唐中期和晚期完全成熟后的颜、柳等人的作品,都包括在楷书范围之中。
问: 学习楷书,一般要从颜体、柳体这样著名的唐代楷书入手吧?
答: 颜体和柳体是唐楷中的代表书体,但不推荐以此入门,建议有了较好的基础再学习这些书体。
问: 为什么呢?
答: 在书法史上,以颜体为代表的中唐楷书,是一个独立的书写系统,用笔上与行书的衔接多有障碍,点画本身是独立的,并加以“美化”,改变了楷书自晋代成熟以来与行书笔法相互贯通的用笔规律,不利于初学者。假如一上手就学写颜、柳,掌握了起笔、收笔的提、按、顿、挫、回锋等技法后,再临摹行书,可能就出问题了:每当写到转折的地方,都会想到颜、柳转折处的顿挫,老要在这些地方停顿、按压,自然的书写就受到了束缚。
问: 这种“独立”和“美化”是怎么发生的?
答: 从审美意义上说,较之东晋和北朝的楷书,颜真卿与柳公权楷书在晋楷的韵味和北朝楷书的质朴之外,开创了一个雍容博大的楷书“庙堂”系统。书写的字形变大以后,就需要强化起笔落笔之顿挫,在笔画起止的两端和点、钩、翻折关节处都多加顿挫的装饰,以此丰富形态,弥补楷书放大后的空乏,这样每个笔画就相对独立,少连贯了。
颜家庙碑 (局部)
颜真卿,唐代,780年。碑高338.1厘米,宽176厘米,西安碑林藏。
问: 楷书有哪些大类?
答: 从书法审美的角度看,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常见的有晋楷、魏楷和中唐楷书三个系统。
晋楷一脉发端于曹魏锺繇,而完成于东晋王羲之父子。其后影响整个南朝,由智永而传初唐诸家,师生授受,世代相传,在笔法和审美意蕴上与锺、王行书一脉相承。其书多用于奏章、书札等,与铭石书相异。多为小、中楷,笔法成熟而具有笔意,用笔流畅而少顿挫,既不同于南北朝铭石书的简率,也不同于中唐后用笔多顿挫而有装饰书风的大楷。
魏楷一脉指北魏碑版及其前后书风相近的刻石书法,包括墓志、造像、碑碣及摩崖刻石等,也包括从汉末到唐代的保留着隶书笔意,在艺术风格上与锺、王楷书不同的南北铭石楷书,以及民间经生和抄手的楷书。其中有些作品是书家创作的,如皇族墓志,书刻均极精良,也有民间书手和刻工所写刻的,在用笔和点画形态上保留了隶书向楷书嬗变过程中的某些特征。部分笔画含有隶意,钩点出锋多偏侧,大多结字不稳、不匀、不工,再加上刀工刊刻留下的明显“刀味”,构成了雄浑朴茂、自然率真的书风,成为楷书的一种审美类型。
中唐楷书一脉指中唐以后产生的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楷书。其源于晋楷,并受魏楷的影响,但在笔法以及审美意味上与晋楷和魏楷都有所不同,多有装饰味道。中唐楷书是楷书史上的经典,为楷书高度成熟时期的作品。
黄庭经 (局部)
王羲之,东晋,356年。
传说王羲之爱鹅,道士以一笼白鹅作为请他写此经的报酬,于是此帖又俗称《换鹅帖》。现仅存后世摹刻本,无款。
问: 那么,初学者可以临摹魏楷吗?
答: 我不太支持初学即学魏楷。清代中叶之后,碑派书法崛起,北碑成了与南方书翰相对的另一审美典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魏石刻,即魏碑。早在汉末的简牍上就有非隶非楷的作品。魏晋时期的铭石书承继了汉代铭石碑刻的许多特征,形成特有的铭石书程式,而一些民间书手的作品也保留着隶书笔意的书写程式,主要体现在碑刻、造像、墓志、佛经等之中。魏楷这一脉程式相传,与文人书法书风不同。最典型的作品是南北朝时期质朴、率意、稚拙的刻石,如《广武将军碑》《嵩高灵庙碑》《龙门二十品》等。直到唐代以来的墓志和抄经中,都能看到魏楷延续的痕迹。
与南方文人书家以流美为特征的书法相比,魏楷一脉流露出古拙、朴质、雄奇的意味。其书法程式与以二王楷书为典范的晋楷一脉不同。有不少作品锋棱毕现,初学者难以体味其中的古拙自然之趣,也很难写出出角、方折的感觉,容易由书写发展为“描字”“填字”,也容易做作,不自然。我认为魏楷不是初学者好的选择。
问: 魏楷的“古拙”,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 从用笔上说,“横”“竖”笔画的用笔起收及形态都不够规范,显示了用笔的稚拙性;“撇”“捺”较晋楷和唐楷更为奔放,保留了隶书以掠笔和波磔为主笔的特征;中唐楷书中点钩的出锋强调中锋用笔,而魏楷用不规范的偏锋顿出,点与点之间的呼应仍血脉相连,率意中有书法的一些“味道”,但用笔不合成熟楷书的法度;魏碑的“折”处多断而后起,常棱角分明,成锐劲峭拔之态;“挑”则较晋楷、唐楷的笔画意味更多,只在用笔收尾处挑出,留有很重的隶、楷过渡时期的痕迹。
从结字上说,魏碑的体势较晋楷、唐楷更多地保留了隶书的横势,其重心往往有偏侧,有奇险之势;唐楷布白均匀,魏碑疏密有致,常有明显的左密右疏的不匀;唐楷的偏旁部首往往规范而统一,而魏碑姿态各不相同,显示了魏碑结字的丰富变化。可见,魏楷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书体,古朴而有奇趣,初学者比较难把握其规律,书写容易空洞,流于表面奇险,没有内容。
问: 所以,初学者还是要选择晋楷?
答: 是的,我主张初学晋人。晋楷结字重心平稳,变化有度,在平稳中又有俯仰欹正之势,左右上下有疏密对比与呼应,显得活泼而有动态感;用笔丰富而洒脱,中侧互用,配合自然,不像唐楷多用顿挫,技法更趋规范化,因而体势妍美,流走潇洒,用笔随意,法度十分纯熟;同时体态大方,有高雅的文人气息,点画的呼应有行书的笔意。王羲之一路的晋楷体现了这些特征。南朝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说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王羲之一路的书体有“动”和“静”两个方面,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或小或大,或长或短。笔法灵活轻巧,适合初学者。
多宝塔碑 (局部)
颜真卿,唐代,752年。碑高258厘米,宽102厘米,西安碑林藏。
此碑记载的是唐代天宝十一年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由颜真卿书丹。
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东晋。首都博物馆藏。
此帖入宋残损,南宋贾似道将搜求到的十三行摹刻在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有“碧玉”“白玉”两种拓本,“白玉”版毁于清宫火灾。
问: 晋楷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吗?
答: 王羲之是晋楷的代表书法家,但晋楷是一个体系,不是只有王羲之。晋楷一系发端于曹魏锺繇。锺繇的楷书因时代影响,字形横扁,笔法中还有隶意,代表作有《力命表》《还示帖》《荐季直表》《宣示表》。后经东晋“二王”发展,楷书形体趋方,笔法完善,字形规范,点画精微,代表作品有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楷书等。
此外,由深通“二王”笔法者书写的南齐《刘岱墓志》、梁《萧憺碑》等碑刻,由于刻工精良,少“刀味”而较充分地体现了笔意。隋碑中兼融南北书风的《龙藏寺碑》,初唐欧、虞、褚、薛的楷书碑刻,笔法显然学“二王”而来,艺术风格多含南朝以来文人书风的特征,刻工较忠实地反映了书家手书原貌,也是晋楷一路的代表。
“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楷书虽还笼罩在王羲之的书风之下,但他们兼容南北之风,也受到铭石书程式的影响,已经各具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欧阳询的《九成宫》,不仅间架结构稳定,而且点画笔法也臻精熟,比东晋时代的楷书更有法度,为中唐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褚遂良、薛稷的楷书,已开始出现点画的装饰现象,为中唐以后颜、柳楷书的滥觞。
乐毅论 (局部)
(传)王羲之,东晋。刻本残石“越州石氏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此帖被褚遂良、智永等人誉为王羲之楷书第一,真迹已不存。
九成宫醴泉铭 (局部)
欧阳询,唐代,632年。原碑高247厘米,宽120厘米,麟游县博物馆藏。
问: 初学者应当从哪一家入手呢?
答: 晋楷一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典范,而继承“二王”衣钵的佼佼者是隋代的僧人智永。清代何绍基曾说:“至于楷法精详,笔笔正锋,亭亭孤秀,于山阴棐几直造单微,惟有智师而己。”初学者可以以智永楷书为入门,再临摹王羲之一脉的楷书,如“二王”、褚遂良、赵子昂等。临习智永《真草千字文》后再写《兰亭序》《圣教序》等,往往能事半功倍。这是较好的由“楷”至“行”的入门途径。
问: 智永的楷书有什么主要特征?
答: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的楷书,秀润圆媚,运笔“一拓直下”,笔意流贯,将王羲之行、楷特色体现得既充分又清晰。中唐楷书讲究揖让,并特别注意部首间互不碰撞,而智永的楷书笔画与部首间的碰撞现象十分普遍,有接又能让,有连而能空。
问: 能结合各种笔画具体说明吗?
答: 智永楷书的横直画,起笔以搭锋直下为主,而且还留下“左啄”之锋尖,横竖均不回锋藏头,而是尖锋外露,没有中晚唐楷书那么多的提按、换锋、令其锋正,因此笔法还较平实。竖画的收笔有“垂露”和“悬针”,而横画起伏的弧度及轻重的变化十分丰富。
长撇掠笔大多直下起笔,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渐提出锋,呈“柳叶撇”状,短撇啄笔一般欲撇先斜,起笔直下,再折锋由重到轻地渐提出锋。捺的写法也与唐楷不同,没有明显的重顿后轻提的折角,而是普遍呈弧线状的波捺。
智永楷书的点与钩变化丰富。或直下顿笔,或起笔下顿后即翻折挑出,与唐楷调整笔锋后再中锋出锋的点不同。四点在一起,笔断而意连,有内在的联系。钩的写法或侧锋顿出,或自然挑出,略存隶意,似剔似顿,含而不露。后世楷、行诸家书,均有源于此。
挑笔或露锋起笔,径直挑出;或呈顺势起笔,带有弧形;或藏锋起笔,呈圆笔状。折笔有方折、圆折和因一带而下呈侧锋状的折,反映了智永楷书折笔的较大变化。
真草千字文 (局部)
智永,隋代。日本私人藏。
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一生临写800余本《千字文》,开创了后世书家临习《千字文》的风气,此帖为传世唯一墨迹本。
问: 临习过智永之后,写什么字帖合适呢?
答: 我推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这块刻石立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一共有两块碑石,都在西安慈恩寺的大雁塔下。前石刻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共二十一行,每行四十二字;后石刻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是唐高宗李治所撰,共二十行,每行四十字。这块碑刊刻精良,清晰地呈现了点画的精微变化和字形的生动多姿,真实地再现了褚氏晚年的楷书风格,可以和晋人打通,适合初学。
问: 褚遂良的楷书风格是王羲之一路的吗?
答: 是的。中侧锋并用,“中锋取质,侧笔取妍”,这是王书用笔最显著的特征,在《兰亭序》《孔侍中帖》《丧乱帖》中体现得最明显。而褚遂良用笔最显著的特点是纤细而有变化,既能化虚运实,又能化实入虚,和王羲之的楷书是一脉相沿的。
雁塔圣教序 (局部)
褚遂良,唐代,653年。原石现存西安大雁塔底。
问: 具体说说《雁塔圣教序》呢?
答: 《雁塔圣教序》中的点画,虽细如毫发,却有千钧之力。米芾从中悟出了“得笔则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的道理。这部帖中的点、短撇、短竖等笔画,多有露锋侧落,飘然萧散;有时作“曲头”,更显轻巧妩媚。帖中不同方向的点画,都因随手取势而成,没有固定的程式,笔法灵活。
此外,《雁塔圣教序》在结体上的欹侧和章法上的映带也顾盼有致。和《兰亭序》比较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出,虽然字字独立,但许多上一字的收笔和下一字的起笔相互照应,错落大小的字形更利于这种笔势的发挥,这和王羲之书风是一脉相传的。
问: 他是不是也继承了一些隶书的风格?
答: 《雁塔圣教序》在用笔和结体中也保留了一部分隶意,如长横画的起笔和运笔,都采用了隶书的运笔法,只是在收笔时稍顿而不露波磔,和隶书稍异。结体如“御”字的偏旁和“覆”字两头,都参用了隶书的方法,更增添了作品的古意。
问: 《雁塔圣教序》要怎么“读”呢,它的灵活轻巧表现在哪里?
答: 这部帖的用笔,中侧并用,藏露相济,方圆兼施,灵活多变。临摹时应细察其基本点画的特征,掌握运笔方法。
雁塔圣教序 (局部)
问: 具体来说,帖中的“点”有什么特征?
答: 此帖中的“点”多为露锋侧落急收,质感很强。斜点有高峰坠石之势;竖点则以横取势轻提作短撇,状如曲头,如“玄”“奥”等字;上下呼应点,以行书笔法贯之,随势承接,笔断而意连,自然洒落形成动感,如“凝”“寒”等字;左右顾盼点则以露锋挑出,轻盈活泼,在提按的节奏中自然落墨,以成相互呼应之势,如“然”“累”等字。
问: “横”画的写法呢?
答: 帖中的“横”有“长横”和“短横”两种。长横起笔逆入,藏锋稍顿,随势轻提涩进,形成弧形曲线,收笔轻按稍顿,不回锋即提起,有遒媚、劲健和流畅的感觉;短横则以侧锋入纸,顺锋铺毫轻收,凝练而富有质感。长短横画同时并用,就形成了用笔顺逆、姿态多变的强烈对比,如“其”“昔”等字。
问: “竖”画也是这样吧?
答: 帖中的“竖画”也有“长竖”和“短竖”。长竖运笔须凭腕力,逆势随势缓进,纵尽笔势,收笔则轻按捷提,使线条圆劲挺拔,形如长剑,如“鄙”“寂”等字;左竖多曲头取巧媚,以打破平直而呈流动之美,如“所”“东”等字;短竖则形同长点,有“屋漏痕”之状,如“而”“化”等字;在两短竖同时并用时,曲头方向更为多变,极尽姿媚,如“世”字。
问: 帖中的“撇”和“捺”也有类似的特点吗?
答: 《雁塔圣教序》中的长撇起收笔宜轻,行笔稍按,锋随笔势到位,如兰叶飘然轻巧,或以劲利以呈力度,如“唐”“广”等字;短撇如啄,起笔取横势重顿,反方向疾出,短促有力,轮廓分明,如“六”“八”等字。斜捺起笔露锋入纸,由轻渐重,一波三折,尽势重按徐收,如“天”“文”等字;平捺则藏锋逆入,中锋缓进,状似游鱼,呈曲线之美,收笔敛锋,势犹未尽,如“遵”“道”等字。
问: 还有“钩”呢?
答: 帖中的“钩”法也十分多变。横钩竖落轻提,侧锋下行,圆转拐弯后运得中锋,借助腕力,趁势向上趯出,成短促有力之状,如“地”“历”等字;竖钩则横起笔,顺锋而下,略向左倾,收笔时稍偏右驻笔略按,向左上趯出,呈三角状,如“门”“求”等字;斜钩提笔后中锋随势缓行,收笔轻按略顿向左上趯出,线条瘦劲饱满,显示弹性,如“阳”“物”等字。钩法在字形中起到重心平衡的作用,因此须劲健有力,笔势舒展,以中锋运成弧形,显示弹性,收笔时稍顿向右上方趯出,如“藏”“识”等字。
问: 此外还有哪些重要的笔画?
答: 《雁塔圣教序》中的“挑”也有长短两种,“短挑”和点的用笔相似,仅方向稍变;“长挑”则纤细空灵,起收笔都无明显痕迹,但须凭腕力,不使纤弱,如“归”“以”等字。
《雁塔圣教序》中的“折”法变化颇多。有挑和撇的组合,如“况”“拯”等字;有横和撇的组合,如“宙”“中”等字;有轻提暗过者,如“高”“由”等字;也有圆转不留圭角者,如“词”“被”等字。但均要采用提按之法,以转换运笔的方向。
问: 《雁塔圣教序》整体的字形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 端庄和遒美是褚书结体的匠心所在。具体来说,有宽绰疏爽、呼应连贯、点画伸缩、妍媚多姿等特点。
《雁塔圣教序》的字形,不管笔画多少繁简,都书写得落落大方。上下结构笔画繁多者,都能极尽自然之态,使笔画宽展,结构呈竖宽横窄的形状,如“贤”“灵”“蠢”等字;左右结构呈竖窄横宽的形状,如“以”“伏”等字。笔画较少的字凝重沉稳,如“日”“夕”等字,字形虽小却不感觉局促。
点画的纤细,最易导致结体松散。《雁塔圣教序》运用行书笔法,加强了点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松散的点画得以呼应,如“机”“胜”等字用行书的写法,使楷书章法生机盎然。
《雁塔圣教序》的“长横”“长竖”“长撇”“长捺”都舒展开张,“点”“短撇”“短横”等沉着凝重,产生了结体上点画伸缩的鲜明对比,如“威”“金”等字,时而纤巧,时而旷达,轻重起伏,相映成趣。
《雁塔圣教序》的提按转折锋势灵活,使得字形绰约多姿。临习时要准确判断,才能使点画组合自然,雍容流美。
问: 临摹它的时候,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如何避免?
答: 要注意克服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中锋不到位。《雁塔》中的横、竖、钩等,要求起笔后迅速调正锋毫,使笔杆垂直,笔尖在笔画中间运行。由于该碑点画多侧笔露锋入低,如果中锋不到位,很可能产生蚕头鼠尾的败笔。而调正中锋,要采用“提”“按”的方法。
第二是点画平板呆滞。这是运笔时没有掌握好“提”“按”的方法造成的。用笔时提按的动作,使笔锋和纸产生不同程度的摩擦,形成的粗细变化。“提”“按”也有轻重缓急之分,要防止过分注意提按而造成行笔不畅。
第三是以“运指”代替“运腕”。作书须悬腕,腕随己意,左右侧锋,笔势畅达,如“撇”“挑”“钩”等点画。
第四是点画过于匀称。每个字要突出主笔,如“长横”“长竖”“长撇”“长捺”等,主笔在字形中起到平衡重心、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主次不分,结体就不好看。
此外,点画之间的空间也要注意。其中有匀称的,也有不匀称的;同方向有长线,也有短线。要仔细读帖,落笔才能准确。
问: 褚遂良对后世楷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 褚遂良是初唐杰出的楷书大家,书法风靡有唐一代,清代刘熙载称其为“唐之广大教化主”。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唐以前的碑刻,大部分是学褚体的。如唐代薛稷的作品保留褚字的用笔和结体最为明显,他的《信行禅师碑》的结体都学褚遂良,但点画的灵活多变和结体的婀娜多姿不如褚遂良。
中唐时期,书史上出现了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楷书完全摆脱了魏晋人的风貌,法度得到了充分的完善。由于颜字的点画强化装饰,起收笔多用顿挫,晋人的萧散、雅逸之趣也随之改变为宽博、雄壮的风格。宋以后的书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凡是学“二王”一脉的,多通过褚字追溯源头。比如宋代米芾的作品,字里行间都可见褚遂良的影子。
问: 充分掌握了晋楷以后,是不是就可以学习唐楷了?临习的时候,应该如何看待唐楷中的“顿挫”?
答: 临习唐楷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唐楷中的顿挫美化趋势,其实在初唐禇遂良的楷书中已出现,到薛稷、薛曜更趋明显,在颜真卿中晚岁和柳公权的作品中达到极致,在美化之中又具有自己的个性,表现出一种雍容、宽博的时代特征。颜柳一脉的楷书的美化特征被后来宋代人活字印刷的字模所固定化、程式化了。但这种美化并没有减弱书法的艺术趣味。
问: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答: 颜真卿的楷书作品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像赞》《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它们的书风是有区别的,但颜楷的笔法和结字是一以贯之的。柳公权的楷书学颜真卿,强化起笔、收笔和转折等,更加强化“装饰性”,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柳体的中宫收紧,与颜体中宫宽朗有明显不同。颜、柳都是中唐楷书的基本样式,体现了楷书发展到中唐的高度成熟、规整。
问: 能举例说说唐楷的用笔吗?
答: 以《雁塔圣教序》的“横”画为例,一般经过向左上逆入起笔,顿笔再提笔,继而中锋行笔,收笔提笔向右下顿笔,回锋收笔这样几个用笔过程。短横则逆锋圆转右行,收笔时提笔收锋即可。
问: 唐楷的其他笔画有什么特征呢?
答: “竖”画的起笔有方有圆,收笔有“垂露”,有“悬针”。用笔时,侧锋切笔斜下或逆锋左上,提笔中锋运行,提笔圆转收笔,或渐提出锋。收笔注意笔势,要和下一字在笔意上连贯。“撇”的基本用笔是逆入顿笔,提笔转锋;略顿渐提,稳健出锋。
颜氏家庙碑 (局部)
颜真卿,唐代,780年。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捺”是楷书中保留了隶书波折的笔画。“捺”因其势态和位置的不同,分竖捺和横捺两种。基本笔法是逆锋左上,提笔圆转,中锋右下渐按,提笔、顿笔,渐提出锋。竖捺和横捺在捺的角度上有区别,竖捺陡峭一些,横捺平正一些。
“点”的起笔有藏、露两种,收笔也有藏锋和出锋。用笔时直下起笔,渐按铺毫,提笔圆转收笔。点在楷书中对字形、笔势、呼应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不能忽视。
“钩”也是楷书中的基本笔画,有横钩和竖钩,是横、竖、点在出锋连写后形成的笔画。钩既可用提按之法,又可用折锋之法,根据不同位置灵活运用。
“挑”是反方向的撇,用笔方法与“撇”相似,逆锋左上,顿笔翻折,渐提右上出锋。
玄秘塔碑 (局部)
柳公权,唐代,841年。碑高386厘米,宽120厘米,西安碑林藏。此帖记叙大达法师的事迹,风格特点显著,是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
“折”在楷书中有方折、圆折之分。圆折如古人说的“屋漏痕”法,中锋右行,提笔圆转换锋,中锋下行。方折如古人说的“折钗股”,中锋右行,提笔右上,顿笔折锋,中锋下行。这两种写法虽有不同,但都是在横画完成后另笔写竖画,“笔笔断而后起”,折笔除横竖的连写外,直与横、撇与点、挑与撇的连写等也是“折”的方法。
问: 总体来说,唐楷的结构上有哪些特征?
答: 不同风格的唐楷结体各有不同,如欧阳询的内收、颜真卿的外放等,唐楷中也有很多结体上的变化。总的来说,唐楷在结体上的主要特征包括重心平稳、布白匀称、左右挪让、结构紧密、参差错落等,在读帖和临习时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并准确地运用到实践中。
学习楷书,取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晋楷、魏碑和唐楷都各有特点,我们只重点介绍了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这部帖,它实际上是介于晋楷和唐楷之间的一种风格。通过学习唐代褚遂良的楷书,可以和晋楷打通,为学习“二王”一路的行书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