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形成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东汉时期,楷书、行书、今草都在隶书的简化和快写的嬗变中出现了,并且相互作用。我们学习完楷书之后,可以学习行书了。刚开始学习行书,可以选择和楷书较接近的行楷。
行书在几种常用书体中最为实用,写好行书非常重要。行书的流派也很复杂,需要在学习中加以区别和贯通。
问: 行书有哪些种类?
答: 行书的流派错综复杂,尤其是到了清代,行书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纵观书法史,我们大致可以把行书归纳为四大流派:一为东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流派,二为唐代颜真卿行书流派,三为汉碑行书流派,四为魏碑行书流派。这四大流派中尤以“二王”流派影响最大,是源头,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创建的“二王”行书体系,影响了历代的书法家。其他流派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王氏体系的影响。
问: 王羲之有哪些代表作品?它们的风格怎样?
答: 王羲之行书作品有欹、正两路风格。《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平安帖》《孔侍中帖》《奉橘帖》等属于平正一路;《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属于欹侧一路。王献之的书风比较接近欹侧一路。后世学王者亦各有侧重,形成了“平正”和“欹侧”两大支流。
问: 这两路分别有什么影响?
答: 平正一路的书风平和秀逸,以智永、虞世南、陆柬之、赵孟頫、文徵明等为代表,其中以赵孟頫的行书影响最大,元、明、清书风都受其影响。欹侧一路的书风峻峭跌宕,以王献之、李世民、李邕、米芾、祝允明、王铎为代表,米芾和王铎的行书在这一路中影响最大,将王字中的欹侧之风推向新的高峰。由于书家的师承关系愈发复杂,后来这两路书风逐渐交错融合在一起了。
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东晋。纸本,纵23厘米,横14.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王羲之雪后初晴问候亲朋的短札,匀整古雅,共二十八字,被誉为“二十八骊珠”“天下法书第一”,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
帖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问: 颜真卿行书流派和王羲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 颜真卿是唐代的书法宗师,对楷书、行书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师承张旭,是王羲之流派的传承与变革者。一方面,颜真卿行书是王羲之流派的分支;另一方面,颜真卿又独立为新的书法艺术流派。颜真卿在传统笔法中糅入篆籀笔意,变“折钗股”为“屋漏痕”,结体也变得宽博,易方为圆。其代表作《祭侄文稿》被元代鲜于枢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争座位帖》在唐代以后一直影响书坛,宋代苏东坡、米芾称为“颜行”,《宣和书谱》中专列“颜行”这一品种,说明“颜行”在宋代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颜真卿行书的出现,改变了王字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世文人书家的行书创作提供了新的模式,从而推动了行书风貌的变化和发展。后世书坛宗王与宗颜的风潮此起彼伏,时隐时显,或互为掺杂融合,使行书一体的内涵更加丰富。
研山铭
米芾,北宋。纸本,纵36厘米,横13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米芾为心爱的灵璧石砚所作的铭文,笔调飞扬纵逸,是米芾大字中的珍品。
帖文:研山铭 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
颜行流派经过晚唐柳公权、五代杨凝式的传承,到了宋代,在苏东坡的推动下得以确立和发扬。苏东坡把颜真卿的地位抬得很高,和杜甫、韩愈并称:“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此外,“宋四家”中的黄庭坚、米芾、蔡襄,明末的董其昌、王铎、傅山,清代的刘墉、何绍基、翁同龢等,他们的行书也都受到了颜行的影响,是这一流派的主要书家。
问: 您前面提到的“汉碑行书流派”,能否介绍一下?
答: 清代碑学兴起后,隶书一体受到重视,碑派书家如石涛、程邃、周亮工、金农、郑燮等人,开始把传统行书和汉隶的方法结合,形成了带有隶书体势的行书,渐而形成一个流派,我把这一路行书称为“汉碑行书流派”。这一流派在清初还不是很成熟,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完善。
祭侄文稿
颜真卿,唐代,758年。纸本,纵28.3厘米,横75.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叙述了堂兄颜杲卿父子在安史之乱中殉国的义举,悲愤的情绪贯注笔端,气势磅礴豪放,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问: “魏碑行书流派”也是清代后才有的?
答: 清代碑学是沿着从隶书到篆书再到魏碑的路径发展的。康有为说晚清文人书家“莫不口北碑,写魏体”,尝试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他们用王羲之和颜真卿的行书笔法来写魏碑,并在行书中加进了雄强之气,又在拙朴中糅进了流畅之美,所以魏碑行书实际上与王、颜行书有着很深的渊源。魏碑行书流派的代表书家有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
清代以来,流行用汉碑行书或魏碑行书写小字,在画上题款和写手札,其拙趣与写意画相呼应,小字也容易把汉碑、魏碑和行书结合起来,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至于大字如何结合,如何结合得好看,书家们还在探索。
砚铭册 (局部)
金农,清代,1730年。纸本,每页纵24.5厘米,横13.7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行书致蔚青手札
赵之谦,清代。纸本,每页纵25.6厘米,横13.6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问: 学习行书,从哪本帖入手比较好呢?
答: 可根据各人的喜好来选帖。学王字行书可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或《兰亭序》入手,学颜行可从《争座位帖》和《祭侄文稿》入手。其中《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字数较多,字迹清晰,骨力刚劲,是学行书的入门佳帖之一。在学王字行书之前,若先临一下王羲之流派的楷书,如智永《真书千字文》,会大有收获。
问: 行书的用笔有什么特点?
答: 行书用笔是中锋和侧锋并用,即中即侧,而以中锋为多。行书的书写速度比楷书稍快,在字内出现了点画间的“映带”。“映带”是行书用笔的关键,可取代和简省笔画,又使笔画变形改组,笔势变幻莫测,同时加强了点画间的呼应与流贯,使它由方变为方圆结合,由静变为动静相参。行书由于点画势态的变异,富有动感,所以用笔变化也较丰富。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局部)
怀仁,唐代。北宋拓本,故宫博物院藏。
《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褚遂良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笔画示例
问: 能具体说一下吗?
答: 以《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为例,横画或起笔侧锋直下,一侧到底;或由侧锋而转为中锋,收笔也藏而不露。竖画收笔回锋,呈垂露状;或收笔侧锋直出。在这部帖中,“横画”和“竖画”的用笔大多体现了王羲之“一拓直下”的特色。
行书“撇”和“捺”的收笔有藏有露,也有因书写速度快捷变为长点顿收或横画的。
“点”在行书中变化丰富,有平点、竖点、长点等运用在不同的字形组合中,起到呼应和笔意连贯的作用。横画和竖画收笔出锋形成“钩”,常常在行书中取代横、竖、撇、捺,《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中“点”“钩”的字例很多。
还有“挑”和“折”的用笔。“挑”在行书中有单独出现的,也有和其他笔画相连而成转折的。“折”,一般有“方折”和“圆转”,和楷书相类,只是书写速度加快,更强调连贯。
问: 行书的结体有什么特点?
答: 行书的结体和楷书相比比较灵活,讲究变化,更强调奇正俯仰、开合参差和流畅贯通。王羲之、陆柬之、赵孟頫、文徵明等人是结体平正的代表,王献之、米芾、王铎等是结体欹侧的代表。
问: 这里的“奇正”,和之前说到的“平正”和“欹侧”是一回事吗?
答: 之前说的“平正”和“欹侧”是指书家整体的书风,这里所说的是行书具体的字形结构。行书的结体总体来说是“奇”和“正”并用,由于书家的风格不同,其中的“奇”和“正”的比例也不一样,然而其重心仍要安稳。如赵孟頫的行书以平正为主,典雅端庄,平正中寓有奇险,但又合二为一;米芾的行书以欹侧为主,但欹侧并非不稳,能于奇崛中见平稳,常常“化险为夷”。“奇”和“正”都是相对的,统一在一个字和一件作品中。
问: “开合”是什么意思?
答: 开合又称为“向背”,“向”者为“合”,“背”者为“开”。所谓“开”,指整体笔势呈向外开拓;所谓“合”,指整体笔势呈向内聚收。行书体势开合与书家的书风有关,书家的结体一般不是单一的,常常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问: 和楷书相比,行书还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呢?
答: 除上面提到的“奇正”“开合”之外,还有三点特征比较鲜明。
一是重视“疏”和“密”的关系。行书布白不同于楷书的平均,重视有疏有密,紧处更紧,松处更松。不同书家、不同风格在布白上的处理各有不同,有的求“密”,有的求“疏”。
二是重视“侵”和“让”的关系。行书结体互为揖让,又可以交叉。有的点画相互碰撞,加大疏密对比;有的点画揖让,求得平匀稳妥的效果。行书的结体忌讳平齐,讲究参差错落。有的左右上齐,下有参差,险中求稳;有的左右下齐,上有参差,能稳中有变。
三是重视“断”和“连”的关系。行书的点画互相呼应,有一字而笔笔连,也有一个字分开来写,时连时断,笔断意连。
行书是用笔和结体变化较多的一种书体,不同风格流派也有不同的书写特征。上面讨论的主要是王羲之一脉行书的基本用笔方法,而颜真卿行书、汉碑行书和魏碑行书又有各自用笔和结体的特色,需要我们在反复的书写实践中体会。行书的书写速度加快,连笔增多,并用简省点画的方法来书写部首,逐渐转化为行草书。草书一般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用笔方法与行笔有很多的共通性,将在下一课详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