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书法笔法的基本内容,如工具、用笔、方法,并以各体较有代表性的字帖为例,讲解各字体的学习方法。
草书

草书是书法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书体,早在秦简中就有草法了。从结体的演变来看,草书是隶书快写或简省的结果,也有一部分是从篆书的快写中演绎而来的。草书可大体分为章草(草隶)、今草(小草)、狂草(大草)等几种。我们学习草书,要注意用简省点画符号和连笔的方法加快书写的速度。

问: 和前几课讲到的书体比起来,草书似乎很难学啊,一般从什么帖入手呢?

答: 确实。草书的难度最大,最不易学。苏轼云:“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奔,未有未能立而能走者也。”学草书先要识草字,过技法关,才能运用草法进一步创作。学习草书,一般以王羲之《十七帖》、智永《草书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或怀素《小草千字文》为临摹范本。小草技法纯熟后,可再学习狂草。

草书

小草千字文 (局部)

怀素,唐代,799年。绢本,纵28.6厘米,横27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怀素晚年的佳作,用笔简洁精炼,平和严谨。

问: 能否举例说说草书的用笔有什么特点?

答: 草书用笔的特点,首先是各种用笔方法综合运用。以怀素狂草《自叙帖》为例,这部帖点画流畅,圆笔中锋,使转自如,似古人所说的“折钗股”,用笔简练,起笔藏露相间,收笔以出锋为主,每一笔精到而准确。我们从《自叙帖》中“西”“代”“国”“胸”“编”“多”“英”“性”“岁”“轴”等字可以明显看出怀素狂草中对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细笔、渴笔等灵活自如的运用。

《自叙帖》中十分注意使转的技巧。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强调草书使转在各种笔法中的重要性。我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看过怀素《自叙帖》的原作,通篇在使转上运用自如,单字的点画和字与字之间的组合既连贯,又分明。如帖中的“豁然心胸”一以贯之,而“然”字的转折又十分分明。又如“无疑”两字连贯自然,“兴来”两字笔势上成斜势,提按分明,自然有序。

草书

草书

自叙帖 (局部)

怀素,唐代,777年。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怀素篇幅最长的作品,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的赠诗。

问: 草书的用笔这么丰富简练,“结字”也大有讲究吧?

答: 当然。草书的结字,多以“奇险”为基本态势,更要在“险”中见“稳”。狂草结字常常打破以单字为单位的组合,把几个字连缀组合在一起,也有将一个字的位量写得很大的情况,如《自叙帖》中的“戴”字占很大的位置,以形成对照效果。

草书还要善于穿插和避让,用笔有轻重和疏密的巧妙变化。草书中常有上下两个字合用一个笔画的现象,互相借代,加强书写的连贯性。草书笔顺往往有打破常规之处,一行字中的某一笔有时待数字或一行写完后再补上,目的在于保持点画的流畅贯通。

问: 草书的章法有什么规律吗?

答: 草书章法没有固定的规则。纵观古代的草书作品,一般有求密和求疏两种。怀素《自叙帖》前面稍密,后面稍疏,有的地方疏,有的地方密。张旭《古诗四帖》连绵不绝,整体较密。草书的节奏感主要表现为章法上疏密、连贯与停顿的配合,这种章法在实际的草书创作中不断调整,不断变化,形成有疏有密,有节奏、大小、参差、错落,在变化中求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问: 草书有哪些种类?

答: 草书一般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也叫“草隶”,主要特征是笔画中保留了隶书的“波折”,这是其他草书中没有的。字形方正,字字独立,连笔较少。史游《急就章》、索靖《出师颂》《月仪帖》、皇象《急就章》等都是历史上留存的章草书迹。今存世的《平复帖》用秃笔写成,极见古意,一般也看作章草。

“今草”又称“小草”,它与章草最大的区别是彻底省简了隶书的“雁尾”,使字外出锋的波挑变为向内呼应的收笔,或映带下一个字的笔意。今草在汉张芝时期出现,到东晋王羲之父子已经很成熟了。王羲之《十七帖》、智永《草书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等都是小草的经典名作。

“狂草”又名“大草”,是书法中最奔放和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书体。它与小草的区别除了字形的大小以外,主要是连绵狂放和部首省简、字形抽象的程度大于小草。狂草的书写速度大大加快,广泛运用“使转”的笔法,结字连绵变化,打破单字的结体方式,将几个字连成一片,章法上浑然一体。狂草在汉代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献之时已见端倪,到唐代张旭、怀素发展到高峰。唐代张旭《肚痛帖》《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明祝允明《赤壁赋》、董其昌《临怀素自叙帖》等都是狂草名作。

草书

古诗四帖

(传)张旭,唐代。纸本,纵29.5厘米,横195.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是张旭传世的狂草孤本,体现了今草向狂草的演变。

草书

草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卷 (局部)

黄庭坚,北宋。纸本,纵33.7厘米,横1840.2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问: 这三种类型是按时间顺序先后出现的吗?

答: 并不是,它们一直共生消长,互相影响,共同丰富了草书的内涵。它们有各自的笔法规则,又有若干共同之处,其中以狂草的技法最为丰富,它可容纳章草和今草的技法。

唐宋时期章草无人问津,几乎绝迹。元代赵孟頫、元末明初宋克等人复兴章草,使章草一体得到重视,近代高二适、王蘧常都以章草名世,他们的作品也是学习章草的范本。

从章草到今草,书写速度大大加快,点画间以及字间的联系加强了,字形由方变圆,由断变连,甚至出现一两个字的一笔连写,由原来章草保留的字字独立的相对静态形式,变为互相呼应、流贯畅通的动态形式,结字则进一步简化,字形的大小欹正也比章草自由放纵。这些变化为书家表现情感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草书

出师颂

(传)索靖,年代不确。纸本,纵21.2厘米,横29.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十七帖 (局部)

王羲之,东晋,347—361年。宋代拓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其友人益州刺史周抚的。

草书

平复帖

陆机,西晋。纸本,原卷纵23.8厘米,横34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狂草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书法的实用性,从而升华至纯艺术观赏的层面。狂草能集各种书体的技法于一体,笔法变化最为丰富。对创作时精神境界和情绪酝酿的要求也较高。唐代怀素创作狂草时,“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可见书写速度之快和情绪之激动。徐渭、傅山、王铎以及今人林散之都在狂草上有很大成就。

草书

草书

赤壁赋 (局部)

祝允明,明代。纸本,纵31.1厘米,横1001.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草书

王屋图诗卷 (局部)

王铎,清代,1647年。纸本,天津博物馆藏。

草书

草书自作诗轴

林散之,1977年。纸本,纵96厘米,横34厘米,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藏。

草书的学习,是书写技巧和速度的结合,是在行书基础上更为连贯和简省的书写方法。草书中的章草、小草和狂草都有各自的笔法特色,熟练掌握这些书写技巧后,渐而进入“达其情性”的艺术境界。草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不断锤炼点画技巧后,才能在章法和形式上灵活贯彻笔法,领略草书的精神。

上一篇:行书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