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书法笔法的基本内容,如工具、用笔、方法,并以各体较有代表性的字帖为例,讲解各字体的学习方法。
当代的书法创作

书法的临摹技巧和理论知识,要运用到创作实践中才有意义。现代书法有哪些创作形式?当代书法创作在各类展览的推动下,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展览过度”。我们应如何认识创作?如何对待展览?如何提升自己的创作高度?

问: 用毛笔写成的作品都是书法作品吗?

答: 前面讨论过写字和书法的关系。书法不光要毛笔书写,还要遵循一定的笔法和章法,要有审美价值。

问: 书法作品有哪些基本的形式呢?

答: 从传统上来说,常见的书法作品的形态包括中堂、对联、条幅、横幅、长卷、斗方和册页等。

问: 中堂是什么?

答: 中堂指较大幅的作品,以古来多悬挂厅堂正中而得名。中堂一般长大于宽,竖幅布局,也有正方形中堂。

问: 对联就是我们春节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

答: 春联,顾名思义,就是春节时的对联。对联内涵更广,春联只是其中的一种。右边的叫上联,仄声结尾;左边的叫下联,平声结尾。对联适用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对联书写,可以两边字距均等,也可以字距不均等,突出字与字的大小变化。

问: 屏条和屏风是什么关系?和条幅有什么区别?

答: 我国古代的厅堂或居室中往往陈设屏风,还在上面配以书画作品,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今天也还常用,一般由多扇可以折叠的屏条组成。明清以后,随着高宅大堂的出现,原来的屏风转化为悬挂于墙上的屏条。屏条呈偶数排列,以四幅一组排列的称为“四屏条”,六幅一组排列的称“六屏条”。屏条的尺幅一般为整张纸竖式对开,如三尺屏、四尺屏、六尺屏、八尺屏。条幅也是由屏条演化而来的,单幅的屏条悬挂在墙上,就成了条幅。条幅因其竖式窄长的形态,可以写二至四行各体书法,篆、隶、楷、行、草都可以写。由于每行字数较多,写行书草书的尤多。

当代的书法创作

篆书四条屏

邓石如,清代,1791年。纸本,钱泳旧藏。

当代的书法创作

且喜好将七言对联

朱天曙。纸本,每联纵133厘米,横22厘米。

问: 除了竖式窄长形,我们经常能见一种横长竖短、像匾额一样的作品挂在室内,这是横幅吧?

答: 对,这种形式我们称为“横幅”或“横披”,在现代家庭装饰中常用。将三尺、四尺的条幅纸横过来写,即为三尺、四尺横幅,高度约一尺左右。现在常有人把四尺整纸三裁或四裁为横式,约宽23厘米或17厘米,悬挂在书房或茶桌后面,也很好看。横幅的传统书写形式是由右往左,一般写四五个字或七八个字即须换行,故横幅行草书的“行气”较难处理,而篆、隶、楷书叠格书写则较为容易。横幅由古代的匾额演变而来,古代悬之亭台楼阁的匾额往往由名家书写,然后经木刻加工或砖雕刻凿而成,后来演变为招牌或书斋堂号,沿用至今。

问: “手卷”就是尺寸小一些的横幅?

答: 手卷一般写小字,横幅的字较大;手卷有轴,横幅没有轴。手卷由古代竹简连缀成卷的形式演变而来,即将若干张横幅纸连接在一起,一般须八尺、丈二,甚至更长,因此又称长卷。书法作品装裱成卷,利于保存。正文后可裱上空白纸,供后人题跋,因此手卷保存好几代后,上面再题有不同时期的跋尾,就具有了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手卷往往写长篇诗文,书体诸体皆宜,也可各体相杂。手卷的形式也很丰富,可以将不同作者的若干件小品或信札,题跋装裱在一起,亦可以把同一书家的几件小品连缀成卷。

当代的书法创作

手卷

 

当代的书法创作

斗方

 

问: 那“斗方”又是什么呢?

答: “斗方”,顾名思义为小的见方的纸幅,长宽相等,一尺、二尺见方的都有。可以写一个字、几个字或一首诗。这种形式古代少见,多见于现代家庭装饰。

问: “册页”是一种什么形式?

答: “册页”,是将方形或长方形的纸以单片的方法装成一盒,或将若干张单片连在一起装裱成折叠式“册页”。册页携带方便又利于保存,可以每一页写一幅书法作品,由一人独立完成或几人共同完成。可以每页单独观看,也可以整体展开来看。

问: 扇面就是我们常见的写在折扇上的书法作品了吧?

答: 不只是折扇。扇面有团扇与折扇两种。团扇由绢丝绫罗制成,又称“纨扇”,上面可写篆、隶、楷、行等各种书体。折扇,据传在宋代由日本或朝鲜传入中国。由于折扇打开后上宽下窄,故书写时往往采用字数多寡相间的手法,上面字多,下面字少。或者只写上面部分。创作中有适合扇形弧线式规律的章法,以求得通篇的匀称与协调。现代家庭可以将扇面配上镜框悬挂,作为装饰。

当代的书法创作

团扇

 

当代的书法创作

折扇

 

问: “信札”也可以被看作是书法作品?

答: “信札”又称“尺牍”,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主要表现形式。传世的“二王”书作多为互相问候和记录生活的信札。信札也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一种样式,有时用带红线或暗线的纸来写。写信有常用的格式,或顶格,或空格,或长,或短,形式感很强。我有时还用手札的形式进行稿书创作。

问: 作品写好后,落款有什么讲究?

答: 书法作品通常在正文后以小于正文的字落款。受书者的姓名及相关内容称为“上款”,书写者的姓名、书写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称为“下款”。受书者的上款,一般不写姓,以示亲切,并根据受书者的年龄、身份加以敬称。如“尊兄”“贤弟”“函丈”“座师”“世讲”“友生”等。时令也可以雅称,如正月称“孟春”“端月”“初岁”“新正”、七月称“孟秋”“初秋”“新秋”“早秋”等。下款根据作品所留空间大小进行处理,可长可短。除姓名、书写时间、地点外,还可以题跋、品评所写内容、创作心得等,称为“长款”。落款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正文相映衬,一般用正、行二体,落款是体现作者文化素养的重要部分,创作时要重视。

当代的书法创作

手札

吴昌硕,近代。纸本,私人藏。

 

当代的书法创作

猛志奇龄五言联

赵之谦,清代,1870年。纸本,每联纵189厘米,横56.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问: 书法作品上常常加盖很多印章,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答: 书作完成后,在落款下面盖姓名印或斋号印等,通常盖一两方,若嫌空或为装饰考虑可再适当加盖。为了前后呼应,还可在作品右上角加盖引首章。印章的大小应与书作的字大小相配,一般大字配大印,小字盖小印。印章有优劣之分,并不是越多越好,好的印章可为书法作品增色,表现作者的艺术修养。印章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吴昌硕、齐白石开始,印章就有机地和作品融合,许多人不重视印章,钤印不讲究,说明审美的修养还不够。

问: 古人的书法创作好像完全是生活的一部分,既有艺术的一面,也有生活的一面,对他们来说,诗书画印就是日常雅趣的一部分。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电脑、手机打字已经变成日常,已经很少写日记和书信,更不用说写字抒发情感了,书法好像已经成了非日常性的艺术形式,但现在的书法活动似乎又很多,不知道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是怎样的状态呢?

答: 当代书法创作,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方面是一批年龄较长的中年书家,能够独立思考,潜心修炼,并且秉承自己的艺术理念往前走。我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前辈,主要是自己修炼,形成各自独特的面貌和风格。现在另外还有一种倾向,因为“集体活动”太多,书法展览会过多、过分频繁,就催生了一个群体,叫作“展览书家”。纯粹为展览而写,为活动而写。“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很多人就纯粹“为人”而写了,常常在书写中迎合别人,迎合潮流,失去自我。当然,不同书家的出发点和生存状态也都不同,我相信依然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在“为己”而写。

当代的书法创作

雪庐

吴昌硕,1923年。纸本,纵34厘米,横104厘米,西泠印社藏。

 

问: 当代社会媒体发达,信息传播越来越快了,“集体活动”的趋势很难避免吧?

答: 艺术不是做团体操,艺术家应该“特立独行”。优秀的艺术家,在文化的崇山峻岭当中,应当独立思考。现在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不够,过分依赖“集体活动”,喜欢做“团体操”。在这种环境当中,就容易失去自我,一旦离开“集体”,就会发现“自我”没有了。“集体活动”还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风格雷同。写的字都差不多,看不出来是谁写的。

问: 这样说来,古代的文人都学习书法,在日常生活中就用毛笔书写,而现代人的书写工具早就变了,书法成了纯粹的艺术,少数人的作品,怎么反而出现了这种“扎堆”的趋势呢?

答: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古人的书法在日常生活中就广泛应用,所以,在书斋研习或文人雅集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好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非常私人化的行为。现在的书法已经失去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变成了一种向外的社会行为,要以艺术的名义向他人展示、传递,这样就催生了一个群体,专门琢磨、迎合各种艺术展览。

问: 那么当代的书法到底缺失了什么呢?

答: 我认为,中国书法具备四重品格:技术品格、审美品格、人文品格和哲学品格。现在的书法创作多为技术书写。很多人技术上是没问题的,用笔的方法,作品的布局,都已经很好了,但书写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缺少文化品格。现在有人提出了“日常书写”这个说法,实际上也是对过分强调展览的一种回应。从艺术本身的规律来说,盲目跟风容易失去个体的创造性。在现代这种书法普遍职业化的时代,要学会独立思考:在技术品格之外,要努力提升书法的审美品格、人文品格和哲学品格。

我曾应国家汉办之邀,给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学员上课,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在传播中国文化时,不要把中国书法等同于剪纸、舞狮子等类似杂耍的技艺。拿着一支笔,行走江湖,吆喝几声就写,这实际上就降低了书法的文化品格。作为一个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者,应该重视传播书法的审美品格和人文品格,外国人的书写技术不可能像中国人那么好,要慢慢提高。

问: 所以,缺失的艺术和人文哲学品格,还是要去失落的古代传统里面找寻吗?

答: 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为标志,中国当代的书法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以为书法的传统并没有断裂,这是值得庆幸的。当代书法的发展,大约有四种趋势。一是碑派仍在延续,从清代以来开始直到今天,依然是书法界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二是帖学复苏,随着各个大博物馆藏品的不断公开,历代经典古帖真迹的展出,为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古人没有的条件,我们今天有了,可以到故宫去看《兰亭序》,看很多王羲之的摹本,好多真迹都可以亲眼目睹,所以,当代帖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创作思路。第三种就是把碑学和帖学融合在一起进行的新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从清代开始就有人探讨了,比如赵之谦、何绍基等,都是探索这条道路的先辈。第四种就是吸收当代艺术和西方绘画的元素,超越日本现代书法,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及书法创作模式的形态,也就是说,用多元的观念和方式去创作,代表了中国书法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记录中国书法新的历史形态。

问: 中国当代的书法创作理论发展如何?

答: 当代中国书法理论的发展,既不同于传统的帖学观念,也不同于碑派思想,它不光探讨笔法上的问题,还探讨实际创作上的观念。当代的书法理论,大约要从三个方面来构建。第一是书家。任何艺术的历史都是由艺术家个体构成的,书法家个体是我们首先要研究的对象。研究某位书家的作品,就要先研究其人经历可能对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没有书法家的研究,就没有书法史的研究。第二是作品。作品呈现的是历史的环境,所以加强作品的创作、整理和研究,是构建理论的重要内容。一个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可能写出不同的作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就关系到创作理念和书写观念转变的问题。第三是时代。对于艺术史学者来说,当代书法有它的时代价值,它是一种当代社会的艺术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地域范围、创作风格上,都具有共性,提出了很多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 理论的问题听起来很宏大,作为一个初学者,怎样才能脚踏实地走出第一步呢?

答: 学习书法,宜先专精一帖,深入进去,下够功夫,纯熟于手,会融于心,然后再换帖以求广博,才能领会书法的艺术品格和人文品格。而要学精一部帖,首先要把形质写像,然后才谈得上神采趣味,所以形质关必须过,“笨”功夫必须下,没有讨巧的方法。

孙过庭《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初入手一帖,一定要细心体会观察,力求临像,把自己笔下的习惯及个人的审美偏向暂时压抑下去,学习碑帖所包涵的笔法和精神。当然,这不是终极的目的,但是只有在学像的基础上才能发扬个性,进行独立创作,只有熟练地把握了帖中字的形质,才能进而求风神,寻变化。所以学书法,首先要忠实于其字的结构形态,不可任意收放欹斜去变化,如结构写不准,也可以先用摹写的方法,精确体会点画位置。要善于通过临帖,掌握帖中结字的规律,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问: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的思想也是从古代书法理论中汲取的精华吧?

答: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提出了“通变”的文学创作理论,在中国书法中也同样适用。“通变”是中国古代书论中的一个拥有完整内涵的命题,“通”“变”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问: “通”与“变”的关系,是怎样体现在具体的书法技法中的?

答: 在书法技法范围内,碑学系统的篆书、隶书、楷书,帖学系统的楷书、行书、草书等各体书法,都要注意“通”与“变”的关系,各体之间不能割裂,既通“一体”之法,进而将“众法”融为一体,由得笔法至会笔意。

孙过庭说“旁通二篆,俯贯八分”,欧阳修说“其学精而无不至”,蔡襄则强调书体之“通”为“一法”、通“古法”等,都是强调通某种书体而后博通诸体,方知变法。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体均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技法体系,创作中首先得“通”其基本技法。蔡襄、苏轼等强调楷书是书体“变”的基础;到了清代,傅山强调“变化”和“正拙”,指出学楷书要知“篆、隶之变”;沈曾植强调“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

这些讨论表明:书法各体之法不是互相割裂不通的,既“通”楷法后,则又当广通众体之法,进而将众法融为一体,这才是“通”的至境,“变”也就在其中了。明代项穆关于“通变”的讨论,指出了“不变”与“好变”、“正”与“奇”的关系,强调“谙练于胸襟”。康有为指出“体变”和“分变”,强调“源”“气”“美”“法”“奇”等。在这里,“通”的关键是由貌到神,由得“笔法”到会“笔意”。所谓“不合法者亦终不可言书”,但最终的妙境又在“得于天然者,下手便见笔意”。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所谓“平正”与“险绝”的关系,“规矩”与“从心所欲”的关系,实质也就是“通”与“变”的关系,只不过是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上对通古法而又变新意的说明。

问: 在基本技法之外,是否还要领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书家的艺术意趣?

答: 是的。古今贯通,方能知新。这也就意味着,要领会时代风格与自我之间的“通变”关系。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说“且古且今”“工学之积也”,庾肩吾说“阮研居今观古,尽窥众妙之门,虽复师王祖锺,终成别构一体”,唐代张怀瓘说“法本无体,贵乎会通”,宋代米芾认为“集古字”而“自成家”,董逌强调“书贵得法”等观念,元代刘有定强调“合经之权,则知变”,都是主张对前代书家,要通其体、师其法、会其神、得其趣。

古代书法作品风格之“正”和“变”、“源”和“流”,要以“通变”观去审视,求得创造。清代的包世臣说:“拟虽贵似,而归于不似。”从创作的角度说,书法艺术的传统笔法、字形、结构以及时代风尚、精神内涵等积累越丰厚,才越有可能“通”而出“新”。书家创造的书法史,就是书家得其“源”“流”和“自我”共同形成的历史,也就是书家由“通”而“变”、由共性到个性而创造的历史。

在书史上,每一位杰出书家总是“通古”而“变今”的。古代书法品评中论及书家之“源”,又论其所“变”,正是以“通变”的观点去审视某一家、某一体,乃至某种时代风尚。从创作的角度说,书法艺术的传统积累越丰厚,“变”的基础就越广博,就越有可能出新。米芾书法为“集古字”,但正因其“取诸长处,总而成之”,使人“不知以何为祖”,终于能“自成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书法史,就是书家的得其“源”和“自成家”的历史,也就是书家由“通”而“变”的历史。对今日的习书者而言,“变”必须以“通古”为起点。

问: 从“通”到“变”,再到“通变”,历经这样的过程,才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书法风格?

答: 没错,从“通”到“变”再到“通变”观念的形成,这一个完整的过程即是书法创作的综合体现。

书法创作中强调书家的主体精神,这种主体精神是书法创造的灵魂所在,但又必须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否则便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一个优秀书家的书法,总是既有丰厚的传统内涵,又体现着强烈个性色彩的。而一旦为世人所确认和理解,就转化为公共的精神财富,成为时代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欧阳修说古人“其学精而无不至”,苏轼的字“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刘熙载认为书法“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有“观物”和“观我”、“我神”和“他神”的变化;姚孟起也强调了“有我”“无我”的特征;梁同书对书法创作提出了“融会在心,皆为我用”。

这些书论表明:书家的个人创作与时代群体的内在互相生发和转化,个体精神既要与群体精神取得某种一致性,又要凸现个人特色,二者是互相渗透而又不能彼此取代。董其昌“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通变理论,对书法创作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即所谓“临帖不可不似,又不可徒似,始于形似,究于神似,斯无所不似矣”。书法创作能将共性与个性统一,“术由前授,美自我成”,最终与古人“合于形骸之外”。既通古人的法度和艺术精神,又变为个人书风,从而达到“神离”的“妙合”,也就是一种由“古”而“新”,“通篇意气归于本家”的表现。

当代的书法创作

临沂使君帖

米芾,北宋。纸本,纵31.4厘米,横25.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还可以说,古代书论中“通变”理论的应用,固然可以解释“求新”,而在“求新”成为风气之后,这一理论也可帮助“复古”的书家成为创作的新理论,这正是这一观念的融通之处。

中国书法的技法品格和审美品格是形式内容,人文品格和哲学品格是精神内容。我们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习它的形式内容,提升书法的技法品格和审美品格,当代书法创作首先要解决和提升的就是这两重品格。在此基础上,融通人文品格和哲学品格,增加创作的高度和厚度,加强艺术和学问上的综合修养,并切实地运用到当代书法创作中,渐而达到“圆融神明”的境界。这是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应当不懈思考和总结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